
云上咸安报道 活蹦乱跳的鱼儿在船舱里翻滚,银色鳞片在晨光中闪烁,咸安区官埠桥镇雨坛垴村伍家缺码头在11月1日迎来了斧头湖开湖捕鱼季。

开湖首日,几十艘渔船拔锚起航,驶向薄雾笼罩的湖面。经过7个月的禁渔期,斧头湖再次向渔民敞开怀抱。码头上,新修建的集中销售区井然有序,30个标准化摊位依次排开。

渔民们忙着将渔获搬运上岸,称重、装袋、收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不仅是一次捕鱼季的开启,更是雨坛垴村探索渔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展示。
渔村新貌:从分散经营到集中管理的智慧
清晨的伍家缺码头,灯火通明。渔民们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检查渔船、整理渔网,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喜悦。

“这是我们村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雨坛垴村党总支书记陈艳焰在新建的集中销售区介绍,“30个标准化摊位的建设,标志着我们从小、散、乱的传统经营模式,向规范化、规模化现代渔业转变。”

这一转变来之不易。过去,渔民在码头随意摆摊,既影响观瞻,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今,统一规划的摊位区不仅美观整洁,更提高了交易效率。

伍家缺码头的建设凝聚了全村力量,村民不仅主动捐钱捐地,村里还统筹兜底保障。村民陈北塘无偿提供土地,建成1000平方米停车场,为渔民作业、商贩采购提供便利;下湖渔民每户自愿捐献20元用于码头建设……这些点滴奉献汇聚成渔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现在渔船靠岸后,渔户直接运到指定摊位,省时省力。”渔民陈世盛边说边将刚上岸的鱼搬进摊位,“今天已经卖了1000多斤,花鲢、白鲢、刁子鱼都很受欢迎。”
生态守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斧头湖的丰收,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生态保护。“今年的鱼个头明显比往年大,品质更好。”从事渔业多年的龚老板,他指着刚收购的胖头鱼说,“斧头湖的鱼名气越来越大,根本不愁销路。”

这背后是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自实施禁渔期制度以来,斧头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今年3月投放的50万尾鱼苗,如今已长成肥美的湖鲜。“我们严格执行‘捕大放小’原则,网具网眼不得低于四指。”咸安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渔政中队副中队长吴涛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保护好斧头湖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渔民的‘金山银山’。”

正在挑选鱼儿的市民龚伟深有体会:“我每年都来买斧头湖的鱼,这里的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是纯正的野生风味。”他翻开鱼鳃展示,“你看这鲜红的鱼鳃,说明鱼非常新鲜。”
振兴之路:小渔村的大梦想
码头上,人来人往,交易火热,但秩序井然。新修建的停车场停满了来自周边县市的车辆,其中不乏专门前来采购的鱼贩和体验渔文化的游客。


“集中销售模式不仅提升了交易效率,还为我们村打造了一张亮丽名片。”陈艳焰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渔家乐、湖鲜美食等延伸产业,让斧头湖的鱼游向更广阔的市场。”

据统计,开湖首日成交量预计达15万斤,随着捕鱼期持续到明年4月,预计将为每户渔民增收2万元以上。从单纯的捕鱼卖鱼,到打造完整的渔业产业链,雨坛垴村正在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夕阳西下,码头上依旧人头攒动。三十个摊位前,渔民们正忙着清点一天的收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斧头湖的波光映照着这个古老渔村的崭新面貌,从分散到集中,从粗放到精细,雨坛垴村用三十个摊位书写了小渔村的大梦想。这里的每一次撒网、每一次交易、每一次微笑,都在诉说着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和谐共生的美好故事。
(融媒体记者:陈柱 李洋 舒志强 通讯员:杜双 郑颖欣 一审:章琼丹 二审:董盈 终审:伍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