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在余村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凝聚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重塑美丽中国。

◇浙江持续实施五轮“811”行动,将其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龙头工程”。聚焦遏制环境恶化、治理突出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等阶段性目标,每一轮行动接续迭代,推动省域生态环境发生质的飞跃。

◇2022年底,浙江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丽水上线,开展各类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交易,累计收储生态产品3839宗、成交3137宗,成交金额131.01亿元。

◇村民们回收塑料瓶等行动,会被数字化平台测算成能上市交易的“碳汇”。首笔2200多吨碳汇,就被一家光电企业以10万多元的价格拍下,拍卖所得款项打入大陈岛共富基金,按照村民参与“蓝色循环”的贡献度发放补贴。

◇“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引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越火电,2025年一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5%,连续10年领跑全球。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令世界看到希望,中国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21世纪世界的重大贡献。”

盛夏时节,从悠悠水乡到绵绵群山,之江大地绿得铺天盖地,一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大美画卷徐徐铺展。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在余村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20年来,浙江牢记嘱托,扎实践行“两山”理念,率先探索转变发展方式,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省域到全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凝聚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重塑美丽中国。

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2023年,我国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以此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做“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两山”理念改变中国、影响世界,蕴含着对人类发展的思考与探索,鲜明提出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为全球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方案。

鸟瞰浙江湖州安吉余村(2025 年 8 月 5 日摄) 翁忻旸摄 / 本刊

引领绿色蝶变

余村村是浙江北部天目山余脉余岭脚下的一座村庄。如今,村口天天能看到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旅游大巴。几十年前,这条村道也很热闹,不同的是,路上跑的都是装满矿石的拖拉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人靠山吃山,建起石灰窑,办起砖厂、水泥厂,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然而,“石头经济”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余村村的山变成“秃头光”,水成了“酱油汤”……

这是彼时浙江发展方式之痛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伊始至本世纪初,浙江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3%,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身在水乡无水吃,土壤污染严重,近海岸赤潮频发……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省份,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愈发凸显。

不少干部群众仍清晰记得,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在随后发表的《之江新语》中,他这样阐释:“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处于世纪之交、发展十字路口的浙江指明了方向路径。20年来,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浙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扭转省域环境面貌。

专项行动接续迭代,大幅改善省域生态。“这里气净、水净、土净,美丽乡村令人心旷神怡。”在余村村流连忘返的上海游客许云说。经过持续的生态环境修复,这个曾经的矿山村重焕生机,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首批“最佳旅游乡村”。

面对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2004年,浙江启动首轮“811”环境污染整治3年行动。“8”指浙江八大水系,“11”既指浙江11个设区市,也指当时浙江划定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这一行动瞄准当时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狠狠按下刹车键。

浙江持续实施五轮“811”行动,将其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龙头工程”。聚焦遏制环境恶化、治理突出污染、实现绿色发展等阶段性目标,每一轮行动接续迭代,推动省域生态环境发生质的飞跃。

天更蓝、水更清。20年来,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6微克/立方米,实现从“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的蝶变。

坚定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壮大绿色动能。在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嘉兴港区,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将危险废物飞灰中的有害物质稳定固化,研发生产出真石漆、彩石瓦等绿色负碳建材产品,每年可综合利用危废15.9万吨,减少碳排放6.86万吨。

这样的减污降碳协同标杆项目在浙江已有320多个,每年可减少各类污染物72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多万吨,相当于种了7亿棵树,帮助企业降本增效47亿元。

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引领作用,坚决推进“腾笼换鸟”,浙江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2024年,浙江实施生态环境领域和钢铁、建材、石化等七大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淘汰更新4万多台落后生产设备和低效失效的治污设施。

从粗放式增长到创新驱动,浙江持续壮大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目前,浙江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63万家。

如今,浙江以全国1%的土地、3%的用水量、3.4%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全国6.7%的生产总值。

扎实推进“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钱江源头,马金溪倒映出衢州开化金星村白墙黛瓦的民宿群。“过去卖木头,如今卖风景,‘种种砍砍’变‘走走看看’。”金星村原党支部书记郑初一说,得益于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里建起24家民宿和农家乐,村集体年收入超2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6万元。

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浙江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带动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发展。昔日村庄经过环境提升,获得更多生态效益,大幅缩小城乡差距。20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各省区首位。

“两山”理念引领绿色蝶变,之江大地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凸显。多年来,浙江省持续开展电话随机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连续13年稳步上升,信访总量连续9年下降,“美丽浙江”金名片受到广泛认可。

探路生态转化

立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从生态环境修复到发展方式转变,浙江在实践中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探路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制度激励约束。新安江从安徽黄山六股尖蜿蜒而出,一路向东汇入杭州千岛湖。多年前,浙江重要水源地千岛湖曾一度面临污染加剧的风险。

2012年以来,浙江、安徽两省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目前,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年均向千岛湖输送约70亿立方米清水。

让生态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浙江探索构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环保财力转移支付、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等生态补偿制度,严格落实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对绿色发展形成有效激励约束。

目前,这一模式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先后有20多个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涉及长江、黄河等多个跨省流域(河段)。

创新价值转化机制,探索点绿成金路径。丽水市大田村依山傍水,涓涓流淌的汤溪穿村而过,成片阔叶林、茶园依山势绵延起伏。“大田村是全国首个村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试点村,目前‘身价’1.6亿元。”大田村党总支书记项萍说,真金白银的生态价值为村里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GEP通过量化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为“绿水青山”赋予了可度量的经济价值。

浙江制定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连续多年在30余个市县开展GEP核算。2022年底,浙江省首个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在丽水上线,开展各类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交易,累计收储生态产品3839宗、成交3137宗,成交金额131.01亿元。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

创新业态品牌,激发生态产业潜能。看山景、住山居、品山耕、喝山泉……在丽水,“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丽水山耕”公用品牌近3年销售额突破160亿元,“丽水山居”成为国内民宿发展的排头兵,“丽水山泉”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擦亮“生态牌”激发出生态产业潜能。

浙江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立足生态资源、强化市场运营,培育壮大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

目前,浙江已建成单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达3216亿元;连续13年实施2800余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一批古建筑、古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形成百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万个景区村发展格局。

创新技术赋能,提升生态产品含金量。“塑料瓶每个2毛,破旧渔网每公斤5元……”在台州大陈岛,68岁的王忠富靠着回收海洋塑料垃圾,每月能增加1000多元收入。这些塑料垃圾将被制作成环保丝巾、环保袋等产品。

此外,村民们回收塑料瓶等行动,还会被数字化平台测算成能上市交易的“碳汇”。首笔2200多吨碳汇,被一家光电企业以10万多元的价格拍下,拍卖所得款项打入大陈岛共富基金,按照村民参与“蓝色循环”的贡献度发放补贴。

2020年,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蓝色循环”项目在浙江台州启动。“蓝色循环”依托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海洋塑料从收集到再生的全程可追溯,已吸引超过62300人次参与其中。2023年10月,这一生态治理创新模式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让数字技术应用于生态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易各环节,浙江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资源运营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通生态资源转化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5月,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落户浙江,在建设交易平台、集聚技术资源、创新推广模式、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开展大量探索性工作,累计已促成绿色技术交易1989项,交易金额达49.26亿元。

“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和效益提升,需要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建国说,创新技术持续涌现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共同发力,不断激活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态价值转化。

重塑美丽中国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进入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涵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从省域实践到引领全局,“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神州大地焕发新绿。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强化科学理论指导,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首次写入党章;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作出系统阐述;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

……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核心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在推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指引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将美丽生态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201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行动计划。2023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通过全国性的系统治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中国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累计下降5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4.4%,全国地表水Ⅰ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提高23.8个百分点,达到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经过顽强努力,我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两山”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引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24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标志,具体作出12个方面33条部署。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重点行业、重点环节应用推广节能降碳、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装备1000余项;发布实施《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拓展氢在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炼化等行业规模化应用……“十四五”时期,我国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低碳技术正加速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从源头到终端,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越火电,2025年一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5%,连续10年领跑全球。

——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伴随“两山”理念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改革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并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方案接续出台,覆盖资源、环境、生态、空间、产业等各个相关领域,制修订生态环境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余件,以制度之力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演员在浙江建德市大慈岩镇的十里荷花景区展现荷花郎叫卖莲子和荷花的场景,助力当地莲子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2025 年 7 月 17 日摄) 徐昱摄 / 本刊

贡献中国方案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曾深陷“先污染后治理”怪圈,留下惨痛教训。经济发展是否必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能否避免重走西方传统工业化的弯路?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如何共荣共生?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山”理念给出了中国方案。它不仅深刻重塑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径,更超越了地域和时代局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2025年初,《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六十四次会议公布了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名单,上海崇明、云南大理、福建福州、浙江杭州等9座中国城市位列其中。目前,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已达22个,稳居世界首位。

率先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建设世界上最大国家公园体系,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人工造林面积最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千万工程”等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一系列成就见证中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多次在国际场合推介美丽中国的故事:“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坚定行动派和重要贡献者。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在推动全球生态建设中展现出卓越的行动力,彰显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

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落实,是引领全球气候行动的关键力量;庄严宣布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勾勒出清晰的绿色转型路线图;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启动和稳定运行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篇章。

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依托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充分的市场竞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实现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贡献率超过45%。

推动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60%和80%,与世界共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先后与超3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环保合作协议,与31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来自40余个国家的180余家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看到那些曾经生态退化的地区已通过修复实现繁荣,我们相信,我们也完全有可能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家园。”毛里塔尼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部长马苏达·巴哈姆·穆罕默德·拉格达夫说,由中毛共同推动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正在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中国“绿色答卷”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令世界看到希望,中国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21世纪世界的重大贡献。”前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小约翰·柯布曾表示。

肯尼亚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指出,“两山”理念真正抓住了环境保护的本质,中国的生态理念传播、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参与全世界有目共睹,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重要伙伴。

绿色昭示未来。面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全球共同挑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勃发实践生命力,正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篇章。

(《瞭望》2025年第32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记者:邬焕庆 方问禹 朱涵 郑可意)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