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载送餐路:一粥一饭里的孝亲长歌

云上咸安报道 十八载寒来暑往,吴天平以每日三趟送饭路、一粥一饭的惦念、一言一行的担当,将 “孝” 字写得厚重。这份不掺杂质的坚守,在鸣水泉村的晨暮间,成了邻里心中最亮的道德坐标。

7月29日清晨,桂花镇鸣水泉村十三组的田埂上,年过七旬的吴天平正忙着农活,顺手摘了把新鲜蔬菜,预备着中午的饭菜。裤脚沾着新翻的泥土,他却赶忙将采摘的青菜进行清洗,大汗淋漓的他舀瓢水擦把脸,便和妻子何爱华往柏墩街赶 —— 买上热气腾腾的小笼包,蹬着三轮车往妻娘住处去。这一幕,在十八年里,重复了六千多个清晨,寻常得像日出月落。

推开母亲李珍英的房门,吴天平的妻子何爱华熟练地照料80岁的母亲吃早餐,吴天平则默默拿起昨夜的尿壶清理干净。“她早年车祸失明,屋里离不开人。” 吴天平解释道,像在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可谁都知道,老人的吃喝拉撒、房屋打扫,这些磨人的琐碎,早已刻进他的日程表。一旁,何爱华见母亲吃得香甜,又转身整理起床铺和衣物,动作里满是熟稔的体贴。

一日三餐,风雨无阻。清晨送早点顺带打扫,中午他独自送饭,傍晚再和妻子一同前来。问及为何不让老人同住,何爱华说:“母亲也是体谅我们,不想给我们添麻烦,所以我们也尊重母亲选择,坚持一天三餐为母亲送饭。”

谈及十八年的坚守,吴天平黢黑的脸上泛起一丝局促,半晌才从喉咙里挤出几句话,朴实得像田埂上的石头:“我妻娘对我好,我妻子也对我相当的好,现在我妻娘病了,我就应该报答她、服侍她,尽心尽意。”

吴天平家的日子不算宽裕,送饭的饭盒里,多是地里种的青菜、自家腌的咸菜。可这份清贫里的坚持,早就在村湾里传开了。

村民吴践知向记者说道:“我每次回家,不管是刮风下雨,都能碰到吴天平给他老妻娘送饭,几十年都是这样。我们湾有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鸣水泉村的田埂与屋檐间,吴天平的送饭路早已成了一条看得见的 “孝道标杆”。春播时他踩着泥巴去送饭,秋收时背着稻穗绕路去看老人,十八年的脚印里,藏着乡村最本真的情义 —— 不是血缘胜似血缘,不是承诺却重过千金。

(咸宁台记者:夏晖 特约记者:刘依源 通讯员:师艳红 编辑:董盈 实习生:王景怡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