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视 |【五大行动 咸安实践】央视聚焦过!咸安这个村的高粱红了

云上咸安报道 7月30日,记者走进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8分钟专题报道点赞的“山上换山下”“小田并大田”试点村——双溪桥镇毛祠村。在该村连片的“双季高粱”种植基地,3000余亩高粱穗粒饱满,再次染红田野,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数台收割机轰鸣作业,将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今日的“致富田”。

毛祠村党总支书记陈邦胜介绍,这片基地是咸安区“山上换山下”“小田并大田”项目试点的核心区域。过去,毛祠村大片土地因地质条件差、土壤碱性高、有机质含量低而长期撂荒,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分薄弱。为破解这一困境,去年,村里依托该项目,将零星分散的田块整合为连片耕地,并成功引进湖北禾乐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业。该公司因地制宜,种植了耐旱抗寒、易存活的“红樱子”高粱品种,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今年,该公司在毛祠村首次成功实现了“双季高粱”的种植,标志着这片曾经的撂荒地彻底焕发了新生机。

毛祠村借助“山上换山下”“小田并大田”试点东风,积极探索创新推行耕地租赁模式。优化后的耕地以每年200元/亩的租金流转给企业,同时企业支付40元/亩的村级服务费,为村民带来双重收益:一是土地租金收入,二是务工就业机会。双溪桥镇相关负责人透露,自项目实施以来,2024年全镇新增连片耕地8000多亩,耕地数量、质量和粮食产量显著提升,“预计通过三年努力,新增耕地将达2万亩左右。”这一成效,正是央视《焦点访谈》栏目聚焦咸安耕地保护经验的生动体现。

得益于试点项目的持续创新,今年收割的“双季高粱”喜迎丰收。湖北禾乐田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现场介绍道:“双季高粱”通过农业技术手段,利用头季高粱休眠芽发力强的特点,实现一年两次收获。首季生长周期为110-120天,第二茬生长仅需80天,可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种子、劳力和肥料。陈勇算了一笔账:“今年3月15日播种,7月底首季收割,亩产约500斤,市场价2.5元/斤;第二茬预计亩产300斤,市场价2元/斤。扣除成本,每亩纯利润达1000-1200元。”据介绍,该公司去年在双溪桥镇其他村已经种植成功该品种,今年是公司在毛祠村首次成功种植“双季高粱”,陈勇强调,高粱品种“红樱子”扎根深、耐旱,秸秆还田后配合鸡粪、羊粪等有机肥,能持续提升土壤肥力。

项目的收益不仅惠及企业,更反哺村集体和村民,村党总支书记陈邦胜介绍,目前村内高粱种植面积2000多亩,土地租金200元/亩直接分给村民;公司支付的40元/亩服务费纳入村集体经济,用于民生保障:“我们每年向70岁以上老人发放300元/人,对突发困难户补助300-500元/人,还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摄像头,连接子女手机,方便远程看护。”这一机制,让昔日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焕发活力。

展望未来,毛祠村的丰收为公司注入信心。陈勇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流转土地至10000亩,总种植规模目标为20000亩,带动周边500-800名农户务工,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咸安区“山上换山下”“小田并大田”项目以毛祠村为样板,正书写耕地保护与产业兴农的新篇章。

(融媒体记者:王媛媛 刘正杰 通讯员:雷莹莹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