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地名故事——高桥

从咸安往东走20多公里,便到了风景如画的山乡集镇高桥镇。在高桥镇东边王旭村的高桥河上,有一座古老的五孔石拱桥,这就是著名的高桥,高桥镇也因此而得名。

高桥河发源于大幕山麓之庙边村外朱邱庄,在咸安境内河段长38.1公里,沿途接纳支流有12条,为咸安区境内第二大水系。

有河无桥,堵塞了咸安东部山区的物资交流通道,造桥成为山区人的梦想。清同治年初,高桥陈家畈、朱家畈7姓10个门庄,陈朱二门为大姓家族,由桥东的义门陈发起造桥,成立宏济堂公所,设万年茶社,有郭公昆田捐施3年,继有朱公宝田募施3年,当时的咸宁县东部山区高桥、石桥、大幕的家族民众,大治、江西、汉口等省内外商人亦为造桥募施捐款,采石造桥。

据高桥功德碑记载:“高桥虹跨于双溪之间,为武郡阖属之通衢,亦楚南吴西之孔道也,长途酷署过客谁憐气敬闻”清同治八年,高桥建造落成,桥坐落在高桥镇东的王旭村,桥东西走向,桥高孔多,为咸安区境内所少见,造桥人功高厚德,“桥神”保佑高桥人福比山高。因而取“高”字故名高桥。

高桥结构严謹,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全桥4墩5孔,楼呈菱形,桥洞拱形。桥面长35米,宽5米,高6米,均用青石块砌成。桥横跨河中,宛如雨后彩虹。东西桥头下由青石块砌成护坡,桥西一桥墩下刻有“同治八年一一我水”中的碑文依旧醒目,这是造桥人的历史见证,高桥人在“我水”繁衍生息。桥面建有凉亭,凉亭由96根圆木柱为主柱,再由数根方木柱上下纵横连接,一排连接下方的长方木柱为凳。桥凉亭外面由石木柱连接青石块为一体,作防护栏。凉亭内雕刻别致,亭顶盖黑布瓦,亭中间为两人同行宽的人行道。正桥面五级台阶呈凸字形,中间台阶与东西两级台阶相连接,每级台阶长7米,东西引桥为平面台阶各长10米。百年来,高桥这座古桥历经沧桑风雨,坚韧地弓起赤裸裸的脊背,默默地接待过往行人

在亭上休闲,举目远眺,鸟儿在空中飞翔,鸭子在河中戏水,孩童在河滩放牛,村姑在桥下洗衣。河水悠悠,万山林木,郁郁葱葱,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遗憾的是,好好一个凉亭年久失修,又因20世纪70年代一场特大暴风雨袭击,桥身和桥面石板护栏完好,而桥面凉亭已不复存在,廊桥的格调也只有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由桥东向西走,桥东右侧设宏济堂万年茶社,茶社外墙壁刻有8块功德碑。宏济堂万年茶社专施茶水,茶社将畈上百亩良田的出租金用作购茶制茶,开销茶社薪水。河下游生长一片浓密的水杨树,树结籽,飞籽成林,树蔸可再生,木质轻,是农家制作秧马、风车、木箱的优质木料。树枝作制茶柴火,茶社有专人烧茶水,春夏两季茶水不断,行人歇脚喝茶不收钱。茶亭多施用的是米泡茶、姜盐茶。老人们说,人感冒受寒,喝姜盐茶能去寒发汗退烧,有益健康。

往日的高桥,市面繁荣,生意兴隆。桥东右侧,一排成一字形的二层木板房,如今仍保持着百年前的旧貌,这里是转运土纸销往汉口的货機。桥西是一条成八字形的青石板街,左右两侧共4条小街,长约300多米。前街在桥西右河边,街后为后街,桥西左边为“七”字形小街,这就是古老的高桥镇。小镇街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有铁铺、店铺、磨坊、钱庄、酒坊、米店、药店、杂货店,仅饭铺就有30多家,来高桥的人大多在饭铺“打中伙”。过桥西下游老街,有一个大场,每逢传统节日搭台唱戏。场边有一福神庙,建有一个10米高的风水塔,寓意桥神避祸消灾。

每天清早,来自山乡的一辆辆人力单轮手推车,咸安人俗称“狗头车”的岐咧吱咧声,唤醒了沉静的高桥,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桥上人群熙熙攘攘。桥面上卖肉的,卖干菜的,卖农副产品的比比皆是。每逢汛期,高桥河一队队竹排、木排载着山区竹木、石器出梁子湖。邻近鄂城、通山亦有物资来此交流。集市成交有肉类、蔬菜、禽蛋等山区土特产品。每月逢农历初一、十五为牲畜集,老桥河东耕牛、牲畜遍布河滩,人们在这里进行畜牧业交易。土纸、苎麻、竹木制品、农副土特产则走山路到官埠桥销往外地。高桥历为咸安东部山区物资集散地。传说高桥有很多神奇故事。造桥用的青石块是从本镇金尖山取来的,金尖山上的石头取完了,也就是造桥需要的最后一块石头也取全了。造桥也有民俗讲究,桥面铺青石板时,留一块未铺的石板用以祭桥。一天,有一个挑棉花的老头路过桥上,一脚踩入未铺石块处摔倒了,这时,几个造桥人就将最后一块石板铺上,那位老头回到家里,不几天就病故了。人们传说这老头是“桥神”,是来祭桥的。

高桥河宽底浅,底部为坡石岩层。说来也巧,建桥百年,在桥面上下还真未有过伤亡一人的事。抗战时,日军飞机在高桥上空投下两颗炸弹,当时桥面上有20多人吓得跳河,跳河人爬上岸一看,炸弹掉在桥面上下侧,炸弹投歪了,落水者安然无恙。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见到过掉河的人有10多个,也无一人伤过皮肉。王旭村6组70岁的李炳南大爷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30年前的一个盛夏,儿子李朝虎才10岁,从桥上落入河里,不会游泳的他竟爬上岸来。桥神守护桥,山里人安居乐业,人称高桥为“神桥”。

我每到高桥总在这座古桥桥面上徘徊,我钟爱这条河的潺潺流水,留恋这山乡迷人的景色。山村沿高桥河两侧延伸,民居依山傍水,水从脚下流,路从桥面过,构成一幅山水自然融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奇妙画卷。(作者:刘怡祥)

文字来源:《咸安地名故事》

主编:王小桥

执行主编:吴裕舜

咸宁市咸安区地名普查办公室

咸宁市咸安区民政局

咸宁市咸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

本中心部分文章为转载摘编自相关书籍,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者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

(作者:咸安区融媒体中心)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