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 | 邓秀娟:从乡村操场到AI课堂,用热爱“解锁”教育新范式

云上咸安报道 清晨七点半,在咸宁市泉都学校,总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穿梭在教学楼间——她时而弯腰帮学生整理歪掉的红领巾,时而驻足在教室后门听早自习,阳光洒在她略带倦意却依旧明亮的眼眸上,映出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她就是邓秀娟,一位在咸宁教育沃土上扎根11年的党员教师,从乡村小学的泥土芬芳到城区校园的书声琅琅,她用脚步丈量教育的广度,用真心传递育人的温度。

把课堂当成“作品”,在钻研中打磨教学匠心

“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这是邓秀娟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桂花镇柏墩中心小学的课堂上,为了让乡村孩子理解“图形面积”,她带着学生到操场丈量篮球场,用粉笔在地上画草图,手把手教大家计算;遇到抽象的“方程”,她又把家里的水果搬到教室,用“苹果换橘子”的游戏,让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正是这份对课堂的极致追求,让她在2016年秋季小学课改竞赛中拿下高数组第二名,2018年小学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比拼里,凭一份融入生活案例的“现场教学设计”,稳稳摘得一等奖。

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涌来,邓秀娟又成了敢“吃螃蟹”的人。2014年,她顶着“乡村教师搞多媒体不切实际”的质疑,反复研究课件制作,写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探》,最终在咸安区“四优”评选中获二等奖;2025年泉都学校的课改微讲座上,她熟练展示AI工具如何批改数学作业、生成个性化错题集,台下年轻教师纷纷感叹:“邓老师比我们还懂新技术!

把学生当成“孩子”,在坚守中践行育人使命

“邓老师,我家孩子不肯写作业,您能不能劝劝他?”“邓老师,孩子说在学校想妈妈了……”每天放学后,邓秀娟的手机总会收到家长们的消息,她总是逐条回复,有时甚至要聊到晚上十点多。2019年担任班主任时,班里有个留守儿童小宇(化名),经常上课走神、作业拖拉。邓秀娟看在眼里,每天午休时陪小宇一起写作业,周末还带他去书店看书,渐渐地,小宇的成绩提上来了,脸上也有了笑容。那一年,她被桂花镇教育总支委员会评为“模范班主任”,证书背后,是无数个与学生相伴的日夜。

2024年兼任教务干事后,邓秀娟更忙了。清晨查早读、上午核课表、下午组织教研活动、傍晚整理教案检查记录,连喝口水的时间都要挤。有次她感冒发烧,却依旧坚持完成教学常规检查,同事劝她休息,她却说:“教学秩序不能乱,这点小病不算啥。”正是这份责任心,让她在2021年被评为 “常规教学先进个人”,也让她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班主任”。

把学习当成“习惯”,在成长中追逐教育理想

“教育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邓秀娟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摞厚厚的笔记,里面记满了新课标解读、教育理论摘抄,还有她自己的教学反思。为了跟上 AI教学的新趋势,她利用周末参加线上培训,对着电脑反复练习操作;为了深化数学学科知识,她重新研读专业课本,把难懂的知识点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

她辅导学生参加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为了帮孩子完善作品,她和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从编程逻辑到模型搭建,一点点琢磨。最终,学生的作品获得市级奖项,拿到证书那天,孩子抱着她说:“邓老师,谢谢您陪我一起‘闯关’!”而邓秀娟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新的编程技巧,又把这些经验融入课堂教学里。

11年教坛路,邓秀娟的抽屉里装满了荣誉证书:优质课竞赛奖、论文获奖证书、优秀指导教师证……但最让她珍视的,是毕业学生寄来的信,信里写着“邓老师,我现在也喜欢上数学了。”“邓老师,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每当读到这些文字,她总会想起初登讲台时的誓言:“要用一颗真心,护佑每一颗童心成长。”

如今,邓秀娟依然在教育路上步履不停。她说:“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只要能看到学生们眼里的光,我就会一直走下去。”这份坚守,如同她名字里的“秀”与“娟”,温柔而坚定,在教育天地里,书写着属于她的动人篇章。

(融媒体记者:王媛媛 一审:方焱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