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小田并大田”深植沃土 农业生产迸发新活力

云上咸安报道 随着“小田并大田”耕地质量提升建设项目的全面落地与深入推进,在咸安区广袤的田野间,昔日被田埂分割、零散破碎的“巴掌田”“鸡窝地”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连片平整、沟渠畅通、路网相连的标准化农田。这不仅让沉寂多年的耕地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更在农业生产效率、农民收益水平与乡村发展动能上实现了突破性跃升,为咸安区的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引擎”。

10月10日,秋阳正好,微风带着稻谷的清香拂过大地。记者走进咸安区大幕乡,一幅丰收的画卷瞬间在眼前铺展开来:连片的田块一望无际,饱满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光泽,微风拂过,稻浪层层叠叠,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田间地头,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作业声,沉甸甸的水稻被快速收割、脱粒,饱满的谷粒源源不断地涌入收割机的储粮箱,留下整齐的稻茬在田间延伸。

“今年这个‘小田变大田’改得好,机械化操作比历年要好了,还有水源,打了四口井,以后不担心干旱了。我今年种了八亩多田,打了七千多斤谷,每一亩田都要增加一百多斤谷,比之前都好。”泉山口村的种植户蔡海春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丰收喜悦。

据介绍,咸安区“小田并大田”耕地质量提升建设项目总投资5103.95万元,涉及大幕乡的金鸡山村、泉山口村和汀泗桥镇长寿村、聂家村。项目建设规模1.33万亩,全部为集中连片的永久基本农田。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田块整治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监测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科技推广措施等。

如今,通过科学规划、自愿流转、连片整合,零散的小田被合并成连片的“大块田”,田埂和荒地得到复耕,土地利用率平均提升5%至10%。大型收割机、播种机等现代化农机得以顺畅作业,耕作效率较以往人工或小型机械提升3倍以上,每亩地的种植成本降低近百元。同时,连片的农田更便于推广节水灌溉、绿色病虫害防治等先进农业技术,农作物产量稳中有升,水稻亩均增产率普遍达到10%。

咸宁天立桥路有限公司小田并大田项目经理朱芳棋告诉记者:“‘小田并大田’项目实施以后,以前碎片化的田块变成了连片的大田,降低了群众田间管理的成本;沟渠完善以后,实现了灌排自如,旱涝保收;机耕道路的通达率实现了100%,可以实行全程机械化;今年的水稻已基本收割完成,老百姓反映实现了增产增收。”

从“碎片化”到“连片化”,从“低效耕作”到“高效产出”,从“农民增收”到乡村振兴,“小田并大田”的成效已远超土地整合本身。它不仅是一次农业生产空间的重构,更是一次农业发展动能的重塑,让农业这一“古老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咸宁台记者:李卫东 夏晖 通讯员:钱三毛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