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 | 咸宁东方外国语学校教师龚婷:以“化”润心 巧思筑梦

云上咸安报道 和许多普通教师一样,咸宁东方外国语学校高中化学教师龚婷,从事着平凡的教学工作,既没有震撼人心的举动,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但每一天,她都默默践行着心中不变的誓言:用专业与热爱,助力学生绽放化学之美。

执教6载,在学生心里,她是化繁为简的引路人;在同事眼中,她是锐意创新的先锋。她先后斩获学校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荣获“教学改革先锋”“优秀青年教师”“课改积极分子”等多项荣誉。

多年来,龚婷深耕高中化学教学一线,面对抽象难懂的化学知识和学生的畏难情绪,她从不墨守成规,始终以创新为笔,以热爱为墨,探索更生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她的教学成绩显著,让曾经畏惧化学的学生爱上了这门学科,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家长的认可。

她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变化,通过课后交流、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树立学习信心,所带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化学成绩稳步提升。“做能把难题讲出温度的好老师”一直是她的奋斗目标。

教育是一次次对潜能的唤醒

每接手一个班级,龚婷都会先深入了解学生的化学基础、学习习惯和兴趣点,再通过家校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家庭支持情况。

她刚接手高二年级化学课时,班里近半数学生因复杂的分子结构、抽象的反应机理对化学心生畏惧。学生小林更是因多次考试失利而彻底放弃化学学习。龚婷从交流中发现,小林并非毫无潜力,只是对枯燥的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反而对动手实验充满热情。

找到症结后,龚婷采取针对性措施,为小林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她邀请小林加入“家庭小实验室”项目,指导他用厨房常见的小苏打开展二氧化碳制备实验。从实验原理讲解到操作步骤演示,再到实验现象分析,龚婷耐心细致地引导,让小林在亲手实践中感受到化学的乐趣。

小林看在眼里,也渐渐被龚婷的用心所打动。他开始主动参与课堂实验,课后找老师请教问题,学习态度发生巨大转变。高考时,小林的化学成绩较入学时提升了40多分,成功攻克了这门曾经的“短板学科”。直到现在,小林还会偶尔和龚婷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

几年来,许多像小林这样的学生,在龚婷这里得到了专属的“关注”。正是这份因材施教的用心,激发了学生内心对化学的热爱,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一次次的成长蜕变。

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化学讲究‘结构决定性质’,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唯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化学世界。”这是龚婷对化学教学的深刻理解。在学生眼里,她的化学课“充满魔力”,能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为上好每一堂课,龚婷在课前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案。面对抽象的分子结构,她采购彩色黏土与牙签,让学生亲手捏制原子模型,通过拼接、拆分、重组,直观感受化学键变化和反应过程,把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体验。

针对有机化学知识点难记的问题,她化身“音乐魔法师”,结合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将《青花瓷》旋律与有机化学知识融合,改编出《有机化学版》歌曲。“苯环好比青花瓶,六元环里键共轭”“羟基连烃基,醇类的标识”,朗朗上口的歌词让知识点随着旋律轻松被学生掌握。

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不同,龚婷制定“分层任务单”,将复杂反应原理拆解成“踮踮脚就能触碰”的小目标。先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现象,再用生活案例类比抽象概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把学生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

“上龚老师的课,能亲手做实验,还能唱化学歌,以前觉得难的知识现在都能听懂了。”“龚老师的课像趣味闯关,我们每天都盼着上化学课。”校园里,学生们说起化学课,脸上满是喜爱与自豪。

“教师的幸福感是什么?是看到学生从畏惧化学到热爱化学的转变,是学生在实验中专注探索的模样,是家长和学生的认可。”龚婷说,每个学生都是待反应的“化学物质”,只是所需的“反应条件”不同,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适的“催化剂”,耐心等待他们绽放最美的“反应”。

(通讯员:郑微 一审:章琼丹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

(作者: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