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 5月13日,咸安区向阳湖镇祝垴村农业科技产业园内,连片钢架大棚如浪铺展,智能温室里,盆栽蓝莓苗在水肥一体机的精准养护下长势旺盛。
“8个月挂果,每株苗最低能产4公斤,春节前就能抢鲜上市!”湖北国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彦彬轻触手机屏幕,水肥一体机应声向整个棚内的蓝莓苗输入营养液,实时监控的温湿度、营养液等数据同步跳动,一幅“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图景徐徐展开。
“盆栽工厂”孕育“智慧果”
走进蓝莓大棚,无土栽培的苗株整齐接入智能管网,宛如“植物工厂”的生产线。相较于传统地栽的挂果周期,这里通过盆栽密植、双膜增温技术,将挂果期压缩至8个月。棚外大数据中心内,pH值、水温等参数实时更新,双层保温膜与智能加温系统构筑“气候屏障”,即便极端天气也能维持棚内-5℃以上恒温。
首批早熟品种预计年前上市,零售价超60元/斤,技术团队通过4个品种错峰种植,打造1-5月持续供应的“蓝莓日历”。
冷链基建跑出“加速度”
大棚旁,5400平方米的水果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已拔地而起,分拣中心、冷藏库、加工间等设施初具雏形。“冷链是增值关键!”臭氧杀菌、梯度降温工艺可使蓝莓口感提升,保鲜期延长。“蓝莓从果树上摘下来,第一站就来到冷库,基地配套的冷藏设备一方面作为蓝莓临时存放的中转站,另一方面是因为蓝莓经过冷库冷藏后,口感会上升一个档次。”刘彦彬介绍。
这套“种植+冷链”组合拳,让“田头鲜”变身“高端品”,尚未上市就已勾勒出全链条增效蓝图。
“屋顶发电、棚下种莓”的绿色账本
产业园屋顶,5700平方米光伏发电设施年发电量可达0.65兆瓦,为生产注入“绿电”;灌溉用水取自向阳湖,并循环利用;大数据精准调控水肥,减少化肥用量。“我们不仅仅是单纯种蓝莓,而是探索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范式。”刘彦彬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带动周边150余农户参与产业链,人均增收达1000元以上。
据悉,该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计划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总投资8000万元,第二期投资2000万元。在建一期工程主要是建设高端水果产销基地,分为水果仓储冷链设施建设项目和设施大棚水果种植项目两项重点建设内容。续建二期工程主要是开发民宿和休闲农业。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农业科研、生态休闲、文旅康养、亲子游乐于一体的休闲农旅示范区。从“卖果子”到“卖风景”,三产融合路径愈发清晰。
当物联网替代“看天经验”,光伏板下崛起智慧工厂,从“栽苗”到“育链”,向阳湖镇的蓝莓产业,正以科技为笔、绿色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蓝色引擎”的生动注脚,见证着科技如何让土地生出“金果子”、冷库变身“热产业”。
(融媒体记者:王迪 刘正杰 咸宁台记者:李卫东 通讯员:庞尤优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