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红色记忆
咸宁县苏区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1929年9月,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进入咸宁县(今咸安区),在第五纵队支持下,恢复重建中共咸宁县委,组建起游击队,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咸宁县委派干部分赴县域东南山区发展党组织,开展农村工作,建立苏维埃政权。
1930年初,咸宁县委委员张清茂根据县委指示,在石川乡、四门楼乡、许祠乡、钱庄乡开展农民运动,建立乡苏维埃政权。3月,在张铺村成立马沂区(后改称第二区、廷和区)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先后驻钱庄铺崽、万新屋、狮子园,辖10个乡。葛子潭、凃志士等人在白沙岩西徐建立楠林区(亦称柏寿区,后改称第三区、振常区)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驻董家坪,辖10个乡,范围包括白沙、南川、柏墩一带。7月,茶泉区(后改称第一区、黄仁区)苏维埃政府在茶地铺成立,政府机关先后驻茶地铺、茶地丁坑佘,辖9个乡,范围包括泉山、大幕、高桥一带。8月,因敌军进犯苏区,马沂区、楠林区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
佐证材料
10月,咸宁县苏区每村选出一名代表参加在泉山(今大幕乡)菖蒲塘召开的咸宁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与会者千余人(包括附近村庄群众)。会议历时2天,邹进开主持会议,章少山作形势报告。大会宣布恢复成立咸宁县第一个县级工农革命政权---咸宁县革命委员会,选举章少山为革命委员会主席,皮定忠、葛子潭、黄继先、王茂清、董大伦、杜天义、董先贵、杜兴元、涂志士、朱凤仙(女)、王有象为委员;革命委员会下设财政、粮食、文化、青年、交通等部和赤卫、土地、肃反委员会;成立工会、农会(贫农团)、妇协、少先队和儿童团等群众组织;设立打土豪的“土豪站”。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先后驻菖蒲塘、飞鸡等、茶地铺、丁坑佘、月塘、梅花山等地。
咸宁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所在地菖莆塘
会后,区乡村相继成立土地改革委员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至1932年春,全县共成立6个区苏维埃,苏区面积占全县三分之二。(咸安区史志研究中心 黄玲供稿)
联合出品: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咸安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