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医生出差成都随手“救了一条命”
10月15日晚8点,成都宽窄巷子附近,人群一阵骚动,“有人晕倒了!”
“我是医生,让我看看。”当天下午飞赴成都、参加学术会议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陈明锴恰好在事发地,冲了上去。
倒地的是一名青年男性。陈明锴迅速跪下身子,伏地探查其生命体征发现,患者自主意识丧失神志不清,呼吸非常急促,心跳异常快。他马上叫路人帮忙拨打“120”和“110”,并随后开展进一步救治。
当晚成都街头下着毛毛雨,气温骤降至15°以下,陈明锴顾不得下雨淋湿的路面,双膝跪在雨中在患者身边施救。
“脉搏快,节律紊乱,趴在患者胸廓直接听诊,发现心律不齐,心率每分钟170-180左右……”凭借扎实的内科学功底,陈明锴判断患者是由心脏疾病突发引起的晕厥。根据日常救治危重病人的经验,陈明锴评判,这种恶性心律失常如不及时中止,有可能转化为致命的室颤,非常危险。
此时,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最有效的救治设备。陈明锴马上请求身边人士在附近寻找AED设备,自己则将患者仰卧、头向左侧,维持气道通畅,随后救治
、近10分钟后,陈明锴教授再检查患者心率,发现其心率降至120左右,节律较之前略为稳定。
此时,患者的神志逐渐恢复,围观路人发出一阵欢呼声。陈明锴马上询问患者感受及病史。得知患者年仅20岁,自幼发现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三尖瓣问题),但未积极治疗。
随后110和120赶到,陈明锴向120医护交接病情后,目送救护车离开。后续了解得知,病人的生命体征已稳定。
“出手救人是职业本能。”陈明锴表示,自己从医30年,日常工作中也从事高风险的急诊内镜救治,“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也比较冷静,算是有条不紊完成了一次院前急救。”
朋友和同事得知陈明锴路边救人后,纷纷为其“点赞”。陈明锴表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历来就有“院外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自己作为医院消化感染党总支副书记和高年资医师,更应该在群众危急困难时刻挺身而出。
点击查看:
好样的!宁金卓
万米高空:你专注救人的样子,真美!
本次施救,唯一让陈明锴遗憾的,是现场没及时找到自动体外除颤器。据悉,这是用于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最为有效的急救设备,其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该,被誉为“救命神器”。
网络配图:公共场所设置的AED
自动体外除颤器方便携带、易于操作,全程都有语音提示,非医务人员也可以根据语音提示使用。在救命的“黄金三分钟”时间内,正确使用AED和实施心肺复苏,能极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害的目的。
陈明锴建议,“公共场所能更多设置AED并有明显标识。即便我们医护人员不在现场,也能极大提高这种应急救援的成功率。”
来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