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3日,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清洁区。早班交接班,交班医生戴着口罩逐个汇报:新收患者几例,病重情况,病危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接班医生围成半圆状,侧耳聆听,神情凝重。交接完毕,接班医生穿上防护服走进隔离病区,开始一天的忙碌。
从1月20日开始收治第一例病人,到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下蔓延,市防控指挥部1月26日指定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新冠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13天,所有医护人员在与死神抢时间,全力救治病人。
感染科原有医生7人,护理人员9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医院在第一时间增加了后备医生7人,增加护理19人,目前共接诊已确诊及疑似的新冠病毒性肺炎病人41例。
感染科是负责全区传染病的诊治、宣教、防护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科室在11月至12月刚抗击完甲流疫情,全体人员来不及休息调整,又开始接诊短时间内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任务艰巨且严峻。国家拉响1级警报,多地封城、封桥、封路,国民同仇敌忾抗击疫情。多少患者命悬一线,多少双眼睛每天盯着病亡数据,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人翘首祈盼亲人康复 ……
护士长蒋晖霞说:医务人员进隔离病房最少是四小时一班,按照二级防护标准在那种病房环境中是非常难受的,她们要给患者打针、抽血、治疗,给患者喂饭、喂药、翻身,帮忙其大小便。穿着厚重防护服更换床单,消毒房间,冒着随时可能被传染的风险,每一刻,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在给患者治疗。
医院的一线防护用品非常紧缺,感染科是一线的最前沿,一有空闲,科主任万禧炜就带领大家主动为医院排忧解难,发动亲属为医院募集防护用品。
这次突发的新冠病毒肺炎的严重性前所未有,传播途径很广泛:飞沫、密切接触、血液喷溅、气溶胶等。换而言之:患者咳嗽时飞溅出来的唾液、咳痰的痰液、血液,刷咽拭子时、做雾化时、照顾患者时、大小便时都有可能被传染上。在高浓度病毒环境,稍不留神,就会病毒染身。科室从1月20日起全体医护人员必须天天加班,无休息日。
即使交班了,医护人员也不能休息,还要学习新冠病毒肺炎相关知识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讨论,每每此时,他们看到彼此的前胸与后背已汗湿一大片,口罩在脸颊勒出深深的红肿印痕,便会摸摸自己勒凹的额头,会心一笑。
余艳是07年9月进的医院,一直在感染科。1987年出生的她,2018年才结婚,高龄生产,孩子仅仅四个月大。得知医院人手紧张,她主动要求上班。婆婆已去世多年,她只得把孩子交给父母带。孩子是母乳喂养。开始两天,余艳班中挤奶让父亲送回家,一下班就匆匆回去喂奶。第三天,重症病人越来越多,担心孩子与家人感染,她不敢回家送奶,拿了衣物出门,自动隔离。奶胀得难受,下了班就第一时间跑到厕所挤掉。“别人是没有奶给孩子吃,我是奶水很多,不能给孩子喂。”“孩子认生,我父母一抱她就哭,我不能回家喂奶,孩子就不吃牛奶,视频里,孩子的嗓子都哭哑了。”余艳眼含热泪,抚摸着手机屏保女儿粉嘟嘟的脸,大滴的泪,滚落下来。
从大年初二搬出来住,一个多星期了,她没回家,也不敢回家。“我不打退奶针,期待疫情早日得到控制,现在苦点累点,只要大家安好,就是给国家减负,给医护人员减压,我们就能安心。病人早日康复了,我就能早日回家给孩子喂奶。”没有豪情壮语,没有出语惊人,余艳的话简单而质朴,正是这种原始朴素的愿望,才使肩负使命的她、他们能全力以赴,救治病人!
作者简介:
成丽,笔名窗外的流萤。出生于湖北通山文宣,现居咸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第六届高研班学员。咸宁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咸宁市女作协主席。2014年入选湖北省作协青年作家定点写作(系列散文)项目。2016年6月签约《散文选刊》原创版。2018年选入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2018年获“首届通山文学奖”;2019年入选湖北省作家协会长篇散文“家乡书”项目。出版散文集《月从故乡来》。
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友情提示:
目前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刻,请朋友们提高警惕,不能松懈防范,而要更加防范!防控新冠肺炎“三不”“三多”“三戴”:不聚餐,不串门,不握手。多洗手,多通风,多运动。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编辑:陈妮娜
云上咸安投稿邮箱:yunshangxianan@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云上咸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