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 | 孙一帆:用爱点燃希望 以奉献书写担当

云上咸安报道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被点燃。”孙一帆,咸安区大幕乡常收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用十年时间,在小升初英语衔接教学领域开辟出一条特色之路,用爱心与专业守护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创新方法 破解难题

坐在堆满教学笔记的办公桌前,孙一帆向大家展示了她珍藏的相册。第一张照片拍摄于2016年,在通山县厦铺小学的教室里,年轻的她正和孩子们做着英语游戏。

回忆起最初的教学生涯,孙老师感慨道:“当时我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开口。于是我立下一个规矩:在我的课堂上,每个错误都是进步的阶梯。”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英语绘本、情景剧、趣味游戏等方式,让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不同基础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黄金期。”她微笑着说,“我喜欢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他们带入英语世界,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2020年,孙一帆到大幕乡常收中学任教。从小学到初中,不仅是教学对象的变化,更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全面升级。“初中英语需要系统语法、阅读策略和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孙老师说,“但我发现,很多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转变。”凭借丰富的小学教学经验,她精准把握小初英语知识衔接点,创新性地在七年级上学期融入小学知识的复习与延伸,帮助学生实现“软着陆”。

爱心育人 因材施教

从各科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到得力班干,803班周子轩的转变令人欣喜。上课睡觉、不写作业、破坏课堂纪律,甚至与体育老师顶嘴,同学们每天都在“投诉”他。孙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其家庭情况后,发掘他爱劳动、有责任心的优点,任命其为劳动委员。针对学习困难,采取差异化教学:单词少记、课文分段、适时鼓励。如今,他每天积极管理班级事务,学习效果稳步提升。“信任是改变的开始”,孙老师用因材施教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孙老师,我也要像您帮助我那样去帮助更多的人。”周子轩在作文中写道,“是您让我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爱心能够温暖世界。”

内向的董辉凡同学成绩名列前茅,却因家庭原因而沉默寡言。班主任孙一帆得知后,时时给予温暖关怀:分享零食、促膝谈心、天凉提醒添衣、换季嘱咐备伞等。在她的暖心守护下,董辉凡渐渐打开心扉,快乐地参与集体生活,班级也更显团结。孙老师说:“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班级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这样的故事在孙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她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进步与需求;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在班里发起“学习伙伴”计划,让同学们互帮互助。

桃李芬芳 初心不改

2021年,怀孕的孙一帆每天依旧6点多起床,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备课。“孩子们快要考试了,我负责两个班的英语,不能因为我个人原因耽误课程。”同事们还记得,她挺着大大的肚子回到讲台,声音却依然充满激情。细心的学生发现,老师的行动非常不便却依然坚守在讲台。“那一刻,教室里特别安静,每个孩子都在认真听讲。”同教研组的李老师说,“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孙一帆参加的课题《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早读效率》和独创的“三维度小升初衔接教学法”,不仅是关于知识的过渡,更涉及学习方法、心理状态及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调整。她多次在学校教学评估中获评优秀,荣获“咸宁市小学英语市级优课”“通山县县级优课一等奖”等荣誉。“孙老师对学情把握精准,课堂生动高效。”同事们评价道,“她的经验值得推广。”

如今,孙老师的办公桌上放着多套教材,这是她研究教学的重要“法宝”。她正在编写《扎根乡土:农村英语教学实用方法与案例》,希望能帮助更多学生提高成绩。“教育不是流水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星,老师要帮助他们发出最亮的光。”她说,“这就是我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

夕阳西下,孙老师又开始了课后辅导。教室里,她耐心解答问题的身影,映照出她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或许就是对教育初心最好的诠释。

(融媒体记者:陈柱 通讯员:王胜军 一审:章琼丹 二审:董盈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