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 在咸安区官埠桥镇紫潭村,一座13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大棚内,30个直径6米、深1.5米的巨型圆桶整齐排列,桶中锦鲤游弋自如。这里的闲置荒地如今焕发新生,不仅是弘盛家庭农场的所在地,更是青年创业者胡栩通过科技赋能传统渔业、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的生动实践。
从传统到智慧:科技破解养殖难题
胡栩是土生土长的官埠桥镇人,自幼熟悉鱼塘环境,深知传统水产养殖的艰辛。“父辈每天弯腰舀水测水温、深夜打手电巡塘,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收成受自然环境制约严重。”2010年从水产院校毕业后,胡栩在江苏从事了五年水产技术服务工作,深入了解到各地养殖户的实际困境。
一次赴广东、四川考察工厂化养殖的经历让他豁然开朗。当地通过循环水系统实现自动控温、水质净化,鱼类不仅生长速度快,还能有效避免病害的模式,正是他一直寻找的养殖方式。这套系统能够实现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增氧、精准饲喂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这正是智慧渔业的发展方向。
带着这份新思路,胡栩开始潜心研究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技术,为返乡创业做准备。
政策支持,荒地变身乡村振兴“聚宝盆”
近年来,官埠桥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支持农业科技创新。2018年,胡栩带着多年积累的资金和技术回到家乡,在官埠桥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协调下,他顺利流转1300平方米荒地,创立弘盛家庭农场,正式开启“智慧养鱼”实践。园区内30个圆形养殖桶通过高密度循环水系统,实现了对水温、溶氧、pH值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控。
“这些圆桶的养殖效率远超传统鱼塘,1亩地产量相当于传统鱼塘20亩!”胡栩介绍,以当前养殖的锦鲤为例,每年可出产一茬,每尾25厘米规格的锦鲤收购价达10元,30个圆桶年销售额稳定在40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从荒地向“聚宝盆”的转变。
技术共享,智慧渔业带动乡村振兴新动能
如今,弘盛家庭农场已成为官埠桥镇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吸引了众多在外务工村民返乡参观考察。许多村民专程前来学习养殖技术、核算经济效益,并表达留乡发展的意愿。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技术不仅提高了亩产效益,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胡栩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锦鲤养殖规模,并积极推广高密度循环水技术:“希望通过技术共享,带动更多乡亲参与智慧养殖,让水产养殖业成为官埠桥镇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这一做法正好契合了农业农村部提出的“推进智慧渔场建设,加快池塘、工厂化循环水等养殖模式的数字化改造”的政策方向。
未来,咸安区将继续以科技为引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胡栩的智慧渔场不仅是传统渔业转型的缩影,更是官埠桥镇以科技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融媒体记者:陈柱 通讯员:郑颖欣 一审:董盈 二审:方焱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