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 又是一个平常的清晨,晨光微露,咸宁市泉都学校教师沈爱顺已如常守候在教室门口,用温暖的微笑迎接每一个学生的到来。
二十九载春秋,她以爱为养料,悉心浇灌幼苗成长;以智慧为明灯,不懈探索教学之道;以毅力为阶梯,持续实现自我超越……在无数个平凡日夜的坚守中,沈爱顺用行动深刻诠释着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以心换心,温暖学生成长路
夏日的午后,蝉鸣聒噪,教室里的风扇吱呀作响。学生小雨(化名)突然在课堂上呕吐不止,脸色苍白。沈爱顺赶忙上前,一边轻轻拍着小雨的背,一边询问她的情况。得知小雨是因为中暑和肠胃不适后,沈爱顺迅速用温水浸湿毛巾,小心翼翼地为小雨擦拭额头降温,并买来藿香正气水。
看着小雨服下药物,躺在临时搭好的简易床上休息,沈爱顺才松了口气。整个下午,她都守在床边,时不时摸摸小雨的额头,关注着她的体温变化,课后还为小雨补上了落下的课程。家长得知此事后,紧紧握住沈爱顺的手,眼中满是感激:“沈老师,真的太谢谢您了,把孩子交给您,我们一百个放心!”
如果说对小雨的照顾是教师的本能,那么对小林(化名)的关怀,则是沈爱顺教育情怀的深情流露。班上学生小林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一落千丈。沈爱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放学后,她经常陪着小林聊天,带他去办公室补课,有时还会给他带热腾腾的饭菜。一个飘雪的傍晚,沈爱顺顶着寒风,步行半小时来到小林家。昏暗的灯光下,她与小林的家人促膝长谈,帮助他们梳理家庭问题,鼓励小林重拾信心。渐渐地,小林的脸上又有了笑容,成绩也逐步回升。当小林在期末作文中写道“沈老师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时,沈爱顺感动得红了眼眶。
“教育的本质,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在沈爱顺心中,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因为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沈爱顺多次被学生和家长评选为“最受欢迎教师”。
因材施教,点亮学生前行灯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场发现之旅。沈爱顺深谙此道,她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光方式”。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沈爱顺都会花费大量时间,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小轩(化名)是个聪明但调皮的学生,对学习缺乏耐心。沈爱顺发现他对科技活动感兴趣后,便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科技创新社团。在沈爱顺的引导下,小轩不仅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对于残疾生和学困生,沈爱顺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她为行动不便的残疾学生设计特殊学习方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困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在她的课堂上,没有“后进生”,只有“待进生”。她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耐心,每个学生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在她的努力下,所教班级的学生成绩稳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这份教育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进步中,也为她带来了诸多荣誉。她荣获咸安区优秀支教教师称号,她的体育优质课在2007年、2009年分别荣获区级二等奖,2010年,凭借出色的数学教学成果,她被市教育局评为“数学学科优秀教师”。
自我超越,攀登教育新高峰
在教育的道路上,沈爱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中专学历出身的她,面对现代教育的新要求,毅然决定参加成人高考,开启了一段自我超越的征程。
2016年春天,沈爱顺开启了边工作边学习的艰辛历程。白天,她在学校认真教学,处理各种班级事务;夜晚,当家人和孩子都进入梦乡后,她独自坐在书桌前,挑灯夜读。备考期间,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知识点,书上也写满了批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她顺利考入湖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于2018年获得本科文凭。
拿到文凭的那一刻,沈爱顺没有丝毫懈怠。她积极投身教研工作,与同事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参与听课、评课、磨课等活动,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沈爱顺的努力在教学成果上开花结果,2020年,她精心制作的微课《用除法表示平均分》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在论文创作上,2001—2014年间,她的多篇论文在区级、省级、国家级获奖;在辅导学生方面,2012—2016年,她多次指导学生在书画、摄影、征文大赛及数学邀请赛中获奖;2013年,她指导学生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市级一等奖。这些荣誉,是她不断超越自我的有力证明。
二十九载春秋,沈爱顺始终怀揣一颗炽热的心,用爱与智慧书写着她与孩子们的精彩教育故事。
(融媒体记者:王媛媛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