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观察 | 咸安双胞胎兄弟生态养虾年入百万

7月26日凌晨3时,微风吹过湖面,带来一丝清凉。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镇斩关村,650亩虾池上点点星光闪烁。双胞胎兄弟鲁小明和鲁元明身穿连体胶裤,头戴照明灯下到池中,随着地笼一节一节捞起,一只只生猛肥壮的小龙虾被倒入小船。不一会儿,便已满载。

鲁氏兄弟在小龙虾基地。(湖北日报通讯员李婷婷摄)

清晨6时,天已大亮。鲁氏兄弟载着刚捞起的小龙虾来到向阳湖镇甘棠市场。这里,人声鼎沸,400多户渔民摆好各种水产品种。一会儿功夫,兄弟俩的300多斤生态小龙虾便销售一空。

“这种青壳白底、鳃净腹肥的高品质小龙虾,很受市场青睐。”商户孙才明是鲁氏兄弟的“铁杆”合作伙伴,他购入小龙虾后再周转发往咸安城区。

鲁小明展示生态小龙虾。(湖北日报通讯员李卫东摄)

鲁小明和鲁元明这对双胞胎出生于1978年。此前,哥哥鲁小明在武汉汉正街做批发,弟弟鲁元明在深圳开挖机。2010年,兄弟俩一起回乡做起了土地整理工程。后来,帮人挖虾池时,逐渐发现小龙虾有钱赚,自己也想尝试一下。

“向阳湖镇河湖塘堰等水域资源充沛,水质优良,是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的好地方。”2017年,兄弟俩流转了80亩水域,“试水”养殖小龙虾。第二年又盘下650亩沼泽地,投入60万元购置挖泥船,历时三年加高加固堤坝3公里,将3个水域分割为7个养殖区域。2021年建成水电路畅通、水位可灵活调控的生态养殖基地。

初养小龙虾时,兄弟二人多次前往潜江学习取经。回来后发现,向阳湖镇土壤以黏性土质为主,保水性强且结构稳定,相比潜江等地的沙质土,更利于小龙虾打洞栖息,减少洞穴塌方风险,成活率更高。而且,向阳湖水域内水生植物茂盛,既可调节水质,又为小龙虾提供天然饵料和隐蔽场所。

有这么适宜的养殖环境,如何才能养出高效益的成品虾呢?

合适的养殖密度十分重要。于是,鲁氏兄弟在7个水域开展试点,分别采取每亩60斤虾苗至每亩120斤虾苗的不同养殖模式,最终选定每亩100斤虾苗,虾苗规格控制在每斤80至120尾,按这样的模式来养,45天即可达到出售标准,产量高、品质好。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一边学一边摸索。”鲁元明坦言,他们坚持生态养殖,像“植物学家”般培育水草,像“生物学家”般观察水质。

“养虾首先要养草,草好水才好,水好虾才好。每年春天,虾池水浅,是种草的好时节。”研究了8年小龙虾,鲁元明总结出这样的经验。

“伊落草是冷水草,可以改善水质,虾喜欢吃,还能提供脱壳庇护场所。”鲁小明同样侃侃而谈。他说,除了冷水草,虾池还需要灯绒草、扁担草等适应热水的草。草的数量和虾的数量保持平衡,才能为虾提供完美的生长环境。夏天太热,部分水草腐败了。为了调剂水质,他们还要忙着抽进大量新鲜水。

鲁氏兄弟还发现,一季虾一季稻的种养模式,能有效降低土里的细菌,也能降低虾的发病率。

通过不断地试验,兄弟俩积累了丰富的养虾经验。去年,他们在嘉鱼潘家湾镇又流转了300亩地,进一步拓展虾稻基地。如今,基地小龙虾不仅供应咸宁本地,还销往武汉白沙洲市场。每年四五月是小龙虾上市高峰期,日均产虾超1000斤,最高一天产虾近3000斤。一年下来,毛收入超160万元,纯利最高能达100万元。

对于未来,兄弟俩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想进一步完善水电路设施,提高养殖效率,同时开设自己的饲料厂和肥料厂,降低成本,实现从饲料供应到销售体系的一条龙服务。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章琼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