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兄弟闯“虾”路

云上咸安报道 7月26日凌晨3点,微风吹过湖面带来一丝清凉。向阳湖镇斩关村650亩虾池上,点点星光开始闪烁起来。双胞胎兄弟鲁小明和鲁元明身穿连体胶裤,头戴照明灯下到池中,随着地笼一节一节捞起,无数生猛肥壮的小龙虾们被倾倒入小船,不一会儿便已满载。

清晨6点,天已大亮。鲁氏兄弟载着300多斤小龙虾来到向阳湖镇甘棠市场,这里已人声鼎沸,400多户渔民摆好各种水产品的种类,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早有商户翘首以待,一会儿工夫,300多斤小龙虾销售一空。

“这种‘青壳白底、鳃净腹肥’的高品质虾苗,很受市场青睐。”商户孙才明是鲁氏兄弟的“铁杆”合作伙伴,他购入小龙虾后再周转发往温泉、咸安城区市场。

谈起鲁氏兄弟的养虾路,还得从十几年前说起。哥哥鲁小明在武汉汉正街做批发商,弟弟鲁元明在深圳开挖机,壮志未酬,2010年兄弟俩一起回乡做起了土地整理工程。

“那时候帮人挖虾池,看人家发展小龙虾产业赚了钱,我们也想自己尝试一下。”哥哥鲁小明的想法与弟弟鲁元明一拍即合。

向阳湖镇河湖塘堰等水域资源充沛,水质优良,是发展水产养殖产业的首选。

2017年,兄弟俩流转了80亩水域,“试水”养殖小龙虾。第二年又盘下650亩沼泽地,投入60万元购置挖泥船,历时三年加高加固堤坝3公里,将3个水域分割为7个可控区域,2021年建成水电路畅通、水位可灵活调控的生态养殖基地。

初养小龙虾时,兄弟二人多次前往潜江学习取经,回来后发现,向阳湖镇土壤以黏性土质为主,保水性强且结构稳定,相比潜江等地的沙质土更利于小龙虾打洞栖息,减少洞穴塌方风险,成活率更高。而且,向阳湖水域内水生植物茂盛,既可调节水质,又为小龙虾提供天然饵料和隐蔽场所。

虽然有这么适宜的养殖环境,可是以前的养殖户大部分都是粗放式的“野”养,养出虾苗就出售了,没有高品质的成品虾。到底控制在什么样的养殖密度,才能养出最高效益的成品虾呢?鲁氏兄弟在7个水域开展“试点”,分别采取每亩60斤虾苗至120斤虾苗的不同数量养殖模式,最终选定每亩100斤虾苗,虾苗规格控制在每斤80-120尾,这样的模式45天即可达到出售标准,产量高品质好。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一边学一边摸索。”鲁元明坦言。不同于潜江高投入精养模式,他们坚持生态养殖,像“植物学家”般培育水草,似“生物学家”般观察水质。

“养虾首先要养草,草好水才好,水好虾才好。”这是8年研究“虾”得出的经验之谈。

每年春天,虾池水浅,最是种草的好时节。“伊落草是冷水草,可以改善水质,虾喜欢吃,还能提供脱壳庇护场所。”鲁小明侃侃而谈,除了冷水草,虾池还需要灯绒草、扁担草等适应热水的草。草的数量和虾的数量保持平衡,才能为虾提供完美的生长环境。“现在天太热了,部分水草都腐败了。”为了调剂水质,他俩又忙着抽进大量新鲜水。

鲁氏兄弟还发现,一季虾一季稻的种养模式,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细菌,也能降低虾的发病率。

通过不断试验,兄弟俩积累了丰富的养虾经验。去年,鲁氏兄弟在嘉鱼潘家湾镇又流转了300亩,进一步拓展虾稻基地。如今,基地小龙虾不仅供应咸宁本地,还销往武汉白沙洲市场,日均产出2000-3000斤,年毛收入超160万元,纯利最高达100万元。

对于未来,兄弟俩有着清晰的规划。他们希望进一步优化水电路设施,提高养殖效率,同时开设自己的饲料厂和肥料厂,降低成本,实现从饲料供应到销售体系的一条龙服务。他们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和创新,未来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特约记者:李婷婷 通讯员:庞尤优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