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 平头短发,透露出几分精干;笑容可掬,让人觉得十分亲切……7月22日,记者相约走进咸宁市香城学校,看见这样一位教师。他,就是曾获得“最美乡村教师”“常规教学先进个人”“模范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的九(9)班数学教师、班主任——陈兴安。
今年48岁的陈兴安,1996年6月从阳新师范学校毕业后,背上简单的行囊,走进了咸宁市第十五小学(原咸安区白鹤小学)的校门。从那天起,他手中的粉笔便再也没有放下——28年教书岁月,25年班主任生涯,从小学到中学,从副校长到数学教师,变的是岗位与学段,不变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执着。
不断“充电”,升华自我:“学生在成长,我怎能停滞?”
“陈老师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比作业本还高的书。”这是香城学校老师们的共识。刚入职时,陈兴安教的是小学课,可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解渴”。
那段时间,他白天上课、处理校务,晚上就趴在宿舍的书桌前演算习题,常常一抬头天就亮了。有次妻子半夜醒来,发现他还在写写画画,心疼地劝他:“你都当副校长了,何必这么拼?”他却摇摇头:“学生在成长,我怎能停滞?”靠着这股韧劲,他带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2005年,他通过自学,考取了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凭。
2018年调入该校教中学数学时,他已年近四十,却主动向年轻教师请教多媒体教学技巧。为了弄明白几何画板的操作,他连续一周放学后留在电脑室,跟着教学视频一步步摸索,手指磨出了茧子也毫不在意。有一次,学生偶然撞见他对着屏幕反复练习课件制作,笑着说:“陈老师,您这比我们学新知识点还认真呢!”他摸摸学生的头:“老师也得做‘学霸’,才能陪你们一起冲刺啊。”
宽严相济,提升学生:“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一颗向上的种子”
“陈老师的眼睛像放大镜,总能看到我们身上别人看不到的光。”这是毕业生们常挂在嘴边的话。2010年,他班上有个叫李平(化名)的男生,沉迷网游,作业从不交,上课总是趴在桌上睡觉。起初陈兴安严厉批评了几次,可李平反而更加叛逆,甚至故意在课堂上顶撞他。
一天放学后,陈兴安悄悄跟着李平来到网吧门口,没有呵斥他,只是递给他一瓶水:“我小时候也偷偷去游戏厅,知道那种想赢的心情,但真正的‘通关’,是战胜自己。”那天,他没有拉李平回家,而是站在网吧外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李平红着眼圈走出来。从那以后,陈兴安每天放学后留他在办公室写作业,还找来趣味数学题陪他“闯关”,告诉他:“解题和打游戏一样,找到规律就能通关。”
半年后,李平的数学成绩从及格线边缘冲到了80多分,更重要的是,他再也没进过网吧。毕业典礼上,李平给陈兴安鞠了个躬:“陈老师,您没放弃我,我就不能放弃自己。”陈兴安常说:“严厉是为了立规矩,宽容是为了护初心,每个孩子心里,都藏着一颗向上的种子,就看我们怎么用耐心浇灌。”
狠抓教学,成绩斐然:“把讲台变成学生爱上数学的地方”
“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是生活里的智慧。”这是陈兴安的教学信条。在他的数学课上,总能看到意想不到的“道具”——讲比例时,他带着学生用竹竿测旗杆高度;学概率时,他和大家一起抛硬币做统计;就连最难的函数,他也能编成“路程与时间的赛跑”故事,让抽象的知识变得鲜活。
在带八年级时,班上几个女生总抱怨几何证明题太难。陈兴安没有让她们埋头刷题,而是带她们到操场,用粉笔画出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跑道”,让大家在奔跑中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有个女生边跑边喊:“陈老师,我懂了!就像这两条跑道一样长,难怪它们全等!”
这样的教学智慧,让他的数学课成了学生最期待的课堂。2025年中考,他带的班级有多名学生考入鄂南高中和咸宁市第一高级中学,遥遥领先其他班级,可每当有人称赞他“教出了这么多尖子生”时,他总说:“不是我教得多好,是孩子们愿意跟着我一起,在数学里找乐趣。”
如今,陈兴安的两鬓已染上霜白,可站在讲台上时,他的眼神依旧明亮如初。去年教师节,几名毕业多年的学生捧着鲜花来看他,其中既有当年的“学霸”,也有曾让他操碎了心的“调皮蛋”。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起他深夜办公室的灯光、操场边的谈心、课堂上的笑声,忽然有人问:“陈老师,您教了这么多年书,累吗?”
他望着窗外嬉笑打闹的学生,嘴角扬起熟悉的弧度:“看着你们从懵懂孩童长成有用之才,就像农民看着庄稼一季季丰收,虽累可心里甜啊!”
夕阳透过窗户,在他身上洒下温暖的光晕,粉笔灰在光尘中轻轻飞舞——那是28年耕耘留下的痕迹,也是一位教师用青春与热爱,写给教育的最美诗篇。
(香城都市报记者:葛建伟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