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这五年,农耕大地结出“丰收硕果”

时值九月,穿行于咸宁沃野,丰收的醇香扑面而来。稻穗垂金,收割机奏响丰歌;果蔬丰盈,农民忙碌采摘。这一方水土的每一寸肌理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跃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脉搏。

五年来,咸宁以农业产业化为笔,用延链强链激活资源价值,以科技赋能重塑生产方式,靠富民共享凝聚发展合力,将“土特产”变成“金链条”,让“传统田”长出“智慧果”。

农耕大地结出“丰收硕果”。目前,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1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68家。通城金刚藤产业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嘉鱼金润蔬菜、通山格宁柑橘等13个联合体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延链强链:传统养殖升级全链经济

一锅贺胜鸡汤,能煨出多长的产业链?8月底,跟随市农业农村局的脚步,我们看到从养殖、加工到餐饮、文旅的完整图景——这条不断延展的产业链,正让传统农副产品价值倍增。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贺胜鸡汤,借助广东温氏集团的入驻,实现了产业跃升。温氏在贺胜桥镇布局多家子公司,分别专注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和熟食销售,形成覆盖“一只鸡”的全产业链。2024年,贺胜桥鸡汤年销超100万罐,产值突破亿元,整体产业链规模已达13亿元。

不仅鸡产业蓬勃发展,“一只猪”也在咸宁形成完整闭环。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培育优质种猪;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推动生猪产业向智能化、生态化、全链条转型;正大饲料(崇阳)有限公司实现从饲料生产到养殖环境控制、再到屠宰加工的全流程可追溯。

通城县深挖“两头乌”猪的价值潜力。通过开发火腿、腊香肠等深加工产品,相关合作社年产值近4000万元。目前全县“两头乌”生猪存栏约3万头,年产值超3亿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咸宁已构建“三端协同”新格局:前端抓良种与饲料,中端补加工与品牌,后端强物流与营销。同时推进数字养殖、粪污利用、品牌提升、质量安全和金融助农“五大工程”,形成市、县、乡三级联动体系。

今年上半年,全市畜禽生产平稳增长,生猪存栏183.66万头,出栏同比增长3.1%;家禽出栏1080万只;水产品产量达16.21万吨,增长4.62%。一条从传统养殖到全链经济的农业升级路径,正在咸宁清晰铺展。

科技赋能:农业种植装上“数智大脑”

走进赤壁万亩智慧茶园,科技感扑面而来。环境监测仪实时采集温湿度,5G+灌溉系统依需自动调节水肥。技术员轻点手机,喷灌装置应声启动,水雾间映出彩虹。

压制车间内茶香四溢,机械臂灵活地进行抓取、压制与码放。以往繁重的制茶流程,如今仅需三人操控。扫码即可追溯从采摘到加工的全流程,连操作人员信息都一目了然。大数据驾驶舱中,全市茶园数据实时跳动。

目前,赤壁已构建起“数字茶园—智能工厂—创新研发”三大科技矩阵,推动五家企业完成低碳茶园认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在嘉鱼县的蔬菜大棚里,智慧农业正重塑种植方式。玻璃温室中,蔬菜以无土栽培模式茁壮成长——基质栽培、水培、雾培彻底告别土壤,杜绝土传病害,实现全程零农药。

智慧管理系统实时监测植株状态,依据环境与营养参数,自动实施精准灌溉。专家一键操作,即可完成全程管理,农业生产从“面朝黄土”转向“技术驱动”。

作为农业“芯片”,种业科技成为关键支撑。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种有蔬菜品种2300多个,主要进行十字花科类蔬菜的试种,其中名为“思特丹”的甘蓝品种是该试验基地的王牌,成为全国各大农贸市场追捧的香饽饽。嘉鱼谷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湖北种业企业的翘楚,已获得49项国家专利,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平台共8个,培育了一系列市场潜力大、深受农民喜爱的优良品种。

无人机巡田、智能灌溉、机械收割、数字加工、全程溯源、种业研发……这些曾经的“黑科技”,已成鄂南田野日常。科技赋能不仅提质增效,更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联农带农:产业振兴托起共同富裕

通山县大畈镇,作为枇杷种植的发源地,凭借幕阜山区的红壤砂质土与温润气候,孕育出风味独特的“黄金果”。如今,全镇枇杷种植面积达4.2万亩,年产量超2.28万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突破2.37亿元,成为中南五省乡村振兴的标杆产业。

种植大户李七松近日喜算丰收账:“今年800多亩果园收获8万斤,收入60多万元!”自2017年返乡创业以来,他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功带动300余户村民实现户均增收1.5万元。

在臻兴农业公司的车间里,冻干生产线全力运转。村民谭文娟满意地说:“以前打渔收入不稳,如今月赚3000元,还能照顾家。”该公司吸纳了百余名周边村民就业,让退捕渔民和闲散劳动力稳定转型为产业工人。

8月25日清晨,崇阳县桂花林场冯家岭中药材基地,工人们小心翼翼拨开黄精宽厚的叶片,仔细查看着块茎生长情况。这片规划4000亩的黄精种植基地,是我市首批实施中药材GAP试点基地的核心区域。

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高标准种植3500亩,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机制,成功带动2.3万药农人均年增收1.2万元。

林下生“金”的故事在崇阳生动上演:天城镇余小平种植400多亩黄精,帮助30余名村民日增收150元;高枧乡宋天益种植160亩,预计产值超百万元;桂花泉镇孙四牛依靠40亩黄精,年稳收3万余元。

我市境内九宫山、药姑山、黄跑山等地野生中草药品种超千种,盛产黄精、白芨、七叶一枝花等名贵药材,其中“崇阳黄精”入选湖北省“十大楚药”。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政策扶持与技术推广,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幕阜山片区已成为全省五大中药材优势产区之一,拥有4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成为区域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崇阳、通城等地已形成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10种富民模式,真正以多元“增收渠道”托起了“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记者手记:

让农业产业升级倍增

“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倍增,是我们的核心方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指明了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聚焦粮油、生猪、特色淡水产品三个重点产业和茶叶、蔬菜、竹、中药材、油茶、水果、桂花七个特色产业,推动十大重点产业链规模提升、产业升级、质量增效。仅今年,新改建茶园2.1万亩,新建中药材基地1.7万亩, 8家企业入围武汉都市圈“菜篮子”产品生产保供基地,2家企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培育18家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

——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全市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17.52亿元贷款贴息支持,从潘家湾蔬菜长廊示范片区,到赤壁黄鳝育苗基地,再到咸安十亿元级种猪育种项目,产业链持续延伸强化。

——品牌培育步履不停。“鄂通两头乌猪”通过国家认定,《咸宁桂花茶》团体标准发布,赤壁青砖茶品牌估值超51亿元,位居全省茶产业之首。

市农业农村局表示,将继续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链长+链主+链创”机制,持续开展“一县一品”宣传推介,推动咸宁桂花、嘉鱼蔬菜、赤壁青砖茶、通城油茶、崇阳黄精、通山水果等六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快咸宁优质农产品走出湖北、服务全国。

(来源:掌上咸宁 一审:李萌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