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湖北省气象局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水平。然而,如何有效发挥气象在乡村振兴中的趋利避害作用,使气象资源利用成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动能?
面对奋斗新征程上摆在气象人面前的这一道考题,湖北省气象局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以“乡字号”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创建为抓手,以乡村振兴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牵引,通过打好融合牌和特色牌,力求夯实基础能力、突破核心技术、优化服务供给,着力发展以智慧气象为目标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一、多措并举提升气象保障服务
(一)强化品牌打造,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内涵
湖北“乡字号”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即“乡品乡气、乡景乡气、乡企乡气、乡音乡气乡民乡气”五大品牌。其中“乡品乡气”气候品质服务指针对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生产全过程气象服务和气候品质认证服务,助力农产品价值提升。“乡景乡气”全域旅游气象服务指针对当地旅游景区,开展花期、景观预报,发展宜居、宜游、宜养生态气象服务,为观光、休闲、游憩、度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湖北绿色发展提供保障,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乡企乡气”直通气象服务指以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为核心,以个性化、直通式气象服务为重点,为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智慧型、直通式气象服务,改进气象为农服务供给,提升为农服务效益,助力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乡音乡气”气象信息传播服务指利用全媒体传播手段,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及时准确发布和传播气象为农服务信息,指导服务对象科学合理趋利避害。“乡民乡气”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指以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气象预报预警精准到乡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关口前移至乡村,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强化过程管理,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品牌创建
湖北“乡字号”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创建,依托江汉平原生态与农业气象分中心和荆州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首先在荆州市试点开展。取得第一手经验后,经评估总结,提炼出“五乡”品牌,赋予更加丰富的工作内涵。2019年秋,省局印发《关于打造“乡字号”为农服务品牌提升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气象服务能力的通知》,向全省推广荆州经验,此后连续将品牌创建工作纳入全省目标考核。两年来,省局适时开展阶段性总结和经验交流,收集整理典型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品牌建设工作向纵深规范化发展。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和全省17个市(州、区)气象局落实主体责任,编制18个“乡字号”气象为农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方案,68个县(市、区)气象局积极参与,结合当地特色服务需求,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产品价值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据统计,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打造47个“乡品乡气、乡景乡气、乡企乡气、乡音乡气、乡民乡气”特色品牌,2021年发展到50多个。
(三) 强化技术支撑,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和产品体系
两年来,省局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与农业气象分中心建设的通知》(鄂气发〔2020〕89号),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湖北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创建指导意见》,编制了《湖北省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专项规划》和武汉、荆州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能力提升建设方案,成立了宜昌经济林果、襄阳旱地作物和荆门油料作物省级农试站,为“乡字号”为农服务品牌创建提供组织保障和基础支撑。为保证和支撑特色服务效益,湖北省农业气象中心带领武汉、江汉平原、鄂西南和鄂西北四个分中心与首批认定的柑橘(宜昌)、蔬菜(武汉)、稻渔种养(荆州)和油菜(荆门)等4个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以农试站为支撑,研发了具备作物灾害预警、农田土地利用识别、天气预报短信发送、微信推送、气候品质认证等功能的湖北省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楚农气象”微信公众号,突破了一批关键服务技术,完善了一批特色农业服务指标方法,下发了一批基于智能网格预报的指导产品。
二、主要创新点
(一)加强部门用户合作,完善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体制机制。通过培育企业、社会组织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发展“气象+企业+农户”的社会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丰富和优化气象为农服务供给。通过开展气候标志认定、特色景观气象预报、旅游线路推介以及避暑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等,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提高气象对农村增绿的贡献率。通过联合多部门组建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开展监测预报预警、应急演练、基层示范点共建等,提升气象部门内部防灾减灾救灾服务能力及社会外部气象灾害防御响应能力。
(二)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强化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技术支撑。通过开发湖北省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楚农气象”微信公众号,为新型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智慧型、定制式农业气象服务。通过建立科学的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业务规范,开展特色农产品气候适宜性区划、品质评价与认证、气候条件溯源等服务,降低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开发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数字化媒体平台传播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提高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性。
(三)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效益。打造了荆州虾稻、恩施茶叶、咸宁猕猴桃、枝江脐橙、蔡甸莲藕、老河口黄桃、谷城高香茶、蕲春蕲艾等一批气候品质优异的农产品品牌。创建“天然氧吧”“凉爽之城”“气候宜居城市”“生态气候康养金地”等国字号气候品牌以及12个湖北避暑旅游目的地,为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优质服务。培育123个专业合作社、83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凸显“乡企乡气”直通气象服务引领作用。原创气象服务短视频等一系列“乡音乡气”气象信息传播服务广受欢迎;“两微一端”、智慧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发布系统等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手段切实提高了防灾减灾服务成效。
三、主要工作成效
通过品牌创建,进一步完善湖北气象为农服务体制机制和业务布局,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了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的精细化和针对性,显著提高了气象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和对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保障能力,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成效得到明显提升。
“乡品乡气”品牌提升农特产品竞争力。武汉、恩施、荆门开展了切入点精准且特色明显的“一县一业”精细化气象为农服务;十堰“观测-科研-服务”一条龙的专业化烟叶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孝感香米、京山桥米、天门稻米、蔡甸莲藕、谷城有机茶完成了气候品质论证及贴标工作,从气象条件禀赋挖掘农产品品质内涵,推动农产品价值提升。
“乡景乡气”品牌增强气候旅游吸引力。恩施、宜昌、黄冈大力挖掘气候生态旅游资源,创建“天然氧吧”“凉爽之城”“气候宜居城市”“生态气候康养金地”等国字号气候标志以及避暑旅游目的地。咸宁、十堰、神农架开展景区旅游气象指数监测与预报;随县打造“农业+文旅”炎帝文化产业布局;荆州开展产品品种丰富、针对性较强的全域旅游服务和花期预报服务,助力特色气候资源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乡企乡气”直通服务扩大农业企业辐射力。孝感、黄石与大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荆州推进气象服务纳入MAP示范农场的产业布局及规划,探索发展“气象+企业+农户”的社会化现代农业服务新模式,全面助力农业产业发展。
“乡音乡气”品牌拓展农气信息传播力。荆州、荆门原创的气象服务短视频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发布,颇受欢迎。黄冈的“荆楚农耕”app、“东坡农耕”,潜江的“掌上潜江”“今日潜江”“潜江日报”,宜城的“云上宜城”“宜城发布”打造气象新媒体矩阵,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服务形式。
“乡民乡气”品牌提高农村防灾响应力。武汉应急广播电台开展预警信号实时插播和气象专家连线栏目;宜昌建立气象预警短信分区发布平台,实现指定区域受众精准覆盖;长阳建设重大(红色)预警全网发布平台,开创预警信息进村入户新模式。黄冈将市县“快递小哥”信息纳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邮政局共同推进面向邮政快递企业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全方位提升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避害能力。
来源:湖北省气象局、农村新报
编辑:夏倩 戈玉琴(实习生)
编审: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