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的“四好农村路” 为乡村振兴提供交通支撑


枣阳王城美丽四好农村路

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是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全市全面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活动,新改建提档升级农村公路9836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2836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8万余公里,形成外畅内联、安全便捷的农村公路网络,所有行政村、较大规模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乡镇15个;实现了“四好农村路”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初步探索出“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的襄阳模式。

提升政治站位,集聚创建合力

襄阳市位于汉水中游、湖北西北部,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下辖9个县市区,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26.1万人。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跨入全国城市50强。铁路、航空、水路、公路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健全,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此基础上,推进农村交通建设,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

强化组织领导。为打赢“四好农村路”建设攻坚战、打好“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创建大会战,市委市政府统筹布局,高位推进,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市长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全程参与,形成了统一指挥、部门联动、建创并举的工作格局。

坚持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印发《襄阳市“四好农村路”三年攻坚战工作方案》《襄阳市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交通补短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全域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实施方案》《襄阳市“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工作方案》,率先在全国推进美丽乡村补短板强弱项建设,计划三年时间筹资110亿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其中拟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高达60亿元。

汇聚创建合力。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县市参与,市委、市政府每年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列入政府“十件实事”,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各县市区纷纷出台“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政策,地方财政挤出资金倾斜支持。

破解资金难题,建设精品公路

用活用足政策。优先统筹省级美丽乡村、市县级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八种办法”化解筹资难:一是积极对上争取政策补助资金,二是本级财政安排配套和奖补资金,三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资,四是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筹资,五是提取土地出让金筹资,六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筹资,七是村组及农户自愿筹资,八是政策银行借贷融资。近三年来,共筹融资40多亿元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

整合涉农资金。结合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聚焦“双基”工程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农村公共基本服务),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产田改造、农业水利设施等涉农项目资金8.2亿元。

拓展融资渠道。搭建筹资融资平台,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襄州区采取EPC、PPP模式,完成提档升级和美丽乡村路约876公里;宜城、老河口采用“建养一体化”,分别筹资5.3亿元、6.47亿元,新建改建290公里、330公里农村路;南漳县以交通投资公司为平台,贷款9.27亿元用于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民营企业捐资捐物7.85亿元。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管养体系

落实主体责任。印发《襄阳市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突出县级政府主导地位和主体责任,推行三级管养责任制、三级“路长制”管理模式。农村公路养护三级管理机构设置率、机构人员和日常养护资金配套率、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南漳县被确定为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

完善考核体系。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各县市区年度交通运输发展综合目标考核内容,推动县级政府履行主体责任。各县市区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建立县对镇、镇对村、村对养护人员三级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养护经费、人员工资兑付,重建轻养、只建不养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创新管养模式。重点解决乡镇管养缺失“痛点”,在全省率先推行交管站体制改革,100%建制镇成立了农村公路管养站;突出解决村级公路养护“难点”,推行管养、分段承包、专兼结合“道班养护”模式;持续解决养护“断点”,率先推行“建养一体化”,引入大型企业实现养护与建设“捆绑式招标”;全力化解信息技术运用“阻点”,“互联网+”植入农村公路管养,养护作业、路政巡查实现远程监控。

构建两大网络,提升运营水平

构建城乡一体公交网。97个汽车客运站(8个高等级客运站)、25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888个农村服务点形成了市区有枢纽站、县市有二级站、乡镇有五级站、村村有简易或招呼站的格局。201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农村客运燃油补贴、新购车辆税费减免、经营亏损补贴等优惠政策,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公交网,让340多万农村群众坐上“方便车”。老河口市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城市。

发展城乡一体物流网。县级物流建成物流园区、仓储基地120多个,镇级物流建成乡镇“快递超市”、快递网点992个,村级物流建成网点3283处,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大力推广“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五站合一”农村运输服务模式,建成25个综合交通服务站;整体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谷城县、保康县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其他7个县市区实现省级示范县全覆盖。

发挥叠加效应,助力乡村振兴

贫困乡村因路而富。全市共为346个贫困村新改建扶贫路1572公里,37.5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2019年,保康、南漳、谷城三县全部脱贫“摘帽”。保康县马桥镇峰山村6.7公里扶贫路修通后,村民种植中药材,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全村260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全部出列,走出了一条扶贫先修路、变输血为造血的致富路。

美丽乡村因路而美。“四好农村路”助力全市建成98个省级以上美丽乡村、240多个市县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宜城、南漳、老河口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县市。枣阳市吴店镇舂陵村新改建18.7公里“四好农村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成为枣阳首批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因路兴业。全市新改建的“茶叶路”“柑橘路”进村庄、到田头,助力有机水稻、食用菌、果蔬等农业产业强势崛起,特色产业基地88万亩,1230多个“特色村”、8497个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活跃城乡,襄阳高香茶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旅游发展因路而活。全市新建的2836公里美丽农村路,让襄阳这座拥有“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魅力四射、流金淌银。以“心氧氧到南漳”“山水游到保康”“赏桃花到枣阳”“看梨花到河口”为代表的230多个乡村旅游品牌已走向全国,襄阳被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

来源:农村新报

编辑:夏倩 戈玉琴(实习生)

编审: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