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记者:伍伟)6月3日,区档案馆、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深入马桥镇高赛村王家畈,走进拥有80多年历史的王畈学堂,倾听“一个鸡蛋与一所民国学堂的故事”,对该学堂如何修缮、保护实地开展调研。
据了解,王畈学堂由当地一位名叫王职夫的商人所建。1873年出生于王畈(现马桥镇高赛村王家畈)的王职夫,少年丧父,家境贫寒。14岁时被母亲委托同村一名商人带到汉口谋生。通过多年奋斗,他成为武汉著名的地产商。1937年,看到国家积贫积弱、科技文化落后的现状,他毅然决定在家乡兴办学堂。在学堂兴建过程中,族人纷纷帮工,王职夫都照价付工钱。学堂竣工后,王职夫要每家出一个鸡蛋,大家都不理解,王职夫解释道:“每家出一个鸡蛋,就表明建这个学堂每家都出了钱,这学堂就自然是公家的,各家各户的子弟就可以理直气壮来读书。我的后人就不能说这学堂是我家私产了,免除了今后不必要的纠纷”。学校建起后,附近村民都高兴地把子弟送到这里免费上学,好学之风在王畈周围渐渐兴起。
“王畈学堂是目前咸安境内仅存的民国时期兴办教育的典例,它饱经了80多年的历史风云和时代变迁,留下了一个传奇故事。”区档案馆馆长吴新平介绍,如今,王畈学堂因管理不善、年久失修,除了房体墙面依然挺立,房顶和室内破败不堪,濒临垮塌。如果不尽快修缮,这座拥有80多年历史、凝聚了智慧和爱心、浓缩了美学、建筑学,同时见证了抗日战争和社会进程的咸安仅存的民国学堂,后人将再也无法看到其历史风采。
为此,区档案馆联合马桥镇及高赛村,通过实地走访当地老人、村民,翻阅大量历史资料,对王畈学堂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撰写了关于修缮、保护王畈学堂的可行性调研报告,得到区委主要领导的肯定,要求在全区上下深入开展“六大”之际,要组织有关部门迅速策划和争取上级项目支持,早日对王畈学堂进行修缮和保护。
在现场,调研组观摩了王畈学堂建筑风格,与当地村民仔细交谈,了解学堂的历史文化。大家普遍认为,王畈学堂的建筑风格迥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处名副其实的不可移动文物。在修缮、保护王畈学堂工作中,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尽快制定详细的方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王畈学堂进行修缮,将王畈学堂建成村里的国学基地或文化书屋,继续发挥公益效能,复原其历史风采,实现其文化价值,让这“一个鸡蛋与一所民国学堂的故事”永久传扬下去,让重教、公益之风发扬光大。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深入马桥镇高赛村王家畈一处古桂花林及古寺开展调研,与当地党委、政府就如何将高赛村的王畈学堂、古建筑群、自然生态资源等有效整合,整体规划、打造进行了商讨,更好助力高赛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编 辑:王 迪
责 编:施秀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