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得水 “游”出致富路

云上咸安报道 在咸安区向阳湖镇斩关村15组鑫水河鲈鱼养殖基地,500多亩养殖水面波光粼粼,成群鲈鱼不时跃出水面,溅起阵阵水花,这里是咸宁首家规模化鲈鱼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凭借“治水有方”的生态模式与“智慧赋能”的养殖技术,正成为长江流域水产养殖绿色转型的生动样板。

“治水先治尾,尾水变‘活水’。”养殖场负责人杨巍指着曝气池里栖息的白鹭,向记者介绍核心“秘诀”。基地创新构建“尾水——沉淀池——生态沟渠— 稻田”四级循环链,搭配“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尾水先经沉淀池初步沉淀,再入曝气池增氧降解,随后通过净化池与两道过滤坝深度净化,最终污染物去除率超85%,水体回用率达90%,实现养殖废水“零直排”。

更令人称道的是,经净化的尾水还能“反哺”农业——通过生态沟渠引入周边200亩稻田,不仅让土壤有机质提升15%,还带动稻田增产10%,形成“水产养殖——尾水净化——稻田增收”的双向增益闭环。2024年,基地鲈鱼产量达170万斤,较三年前增长近30%,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科技是养殖提质的“关键变量”。“依托智能数据生态养鱼,每日检测水质三次,全面把控整体养殖工序,杜绝水资源污染。”杨巍打开工作群,水温、溶氧、PH、氨氮、亚盐等数据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将视情况调节水体环境,更新养殖技术。“从投饵到水质管理,全程靠数据说话。” 杨巍将饲料倒入投料机,饲料均匀撒入水面,鲈鱼争相抢食,“智慧系统让养殖更精准,既避免了水资源污染,又保证了鲈鱼品质,上市后很受市场认可。”

尽管鲈鱼市场价格在每斤13元至23元间波动,但基地凭借优良水质与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实现了产销“无缝衔接”:每天清晨将新鲜鲈鱼运往武汉市场,中午工作人员就能返程,稳定的销路让“生态鲈”成为当地增收的“硬通货”。

规模效应更让这份“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据悉,杨巍在咸安区的向阳湖奶牛场、向阳湖镇宝塔村还布局了两个养殖基地,与斩关村基地形成“三点联动”格局,全区养殖总面积达900亩,年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四季有序出鱼”,不仅全年保障了市场对优质鲈鱼的供应,更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产业根基。

“下一步,我们要把‘生态样板’做得更实。” 谈及未来,杨巍信心满满,“将深化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的产学研合作,重点推广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和智慧渔场技术,为长江流域水产养殖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典型样板。”

从“靠水吃水”到“养水护水”,鑫水河养殖场以绿色为基、科技为翼,在守护长江生态的同时,更用产业发展的“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融媒体记者:王迪 通讯员:庞尤优 一审:李萌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