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 在咸安区马桥镇吕铺村,夏日的热浪蒸腾着乡村道路。村支委委员镇亚民站在镇通益礼堂门口,脸上是久违的轻松笑意。就在一个多月前,他在这里为儿子操办了婚礼,整个婚礼花费不过几万元。“搁以前,哪敢想?”他搓了搓手,语气感慨,“光准备彩礼,怕就要脱层皮。”
按照咸宁本地风俗,娶亲彩礼多在10万左右。儿子小镇与湖南儿媳小苏的姻缘,跨越了400多公里山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亲家一句话,卸下千斤担”
儿媳小苏家在湖南,是家中独女,条件不错。两人结缘于医院实习。谈婚论嫁时,当彩礼话题被提起,小苏却主动拒绝,亲家也明确表态:“只要两个孩子好,我们不要彩礼。”
这句话,像一阵及时雨落在镇亚民心头。想到家里还有个女儿也将步入婚嫁年龄,经济压力实实在在。“要真按规矩来,十几万彩礼,我们得四处筹借。”镇亚民坦言,那一刻,心头的石头落了地。
“托举小家”的温情流转
小苏在咸宁市的医院工作,每周三、周日休息,雷打不动地回公婆家吃饭。为了适应爱吃辣的湖南儿媳,镇亚民夫妻主动联系亲家母侯女士“取经”。“花椒、辣椒、八角……”镇亚民的妻子熟练地数着新添的调料,灶台上弥漫着湘鄂融合的香气。儿媳随口提一句想吃虾,第二天饭桌上准保摆上鲜活的基围虾。“她工作辛苦,能多吃点、吃好点,我们就高兴。”镇亚民妻子朴实地笑着。
这份心意,小苏默默记在心里。她节俭持家,买衣服挑实惠的,饭桌上吃不完的菜也习惯打包带走。小两口的新家,成了两个家庭共同呵护的中心。“家里大小事,我们都帮着搭把手,儿子在外当兵也能安心。”镇亚民说。
新风起处,乡邻热议
零彩礼的实践,在吕铺村及周边引起了不小涟漪。有人觉得“女方家底好,自然有底气不要”,更多人则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男方负担轻了,两家关系反倒更亲近、纯粹了”。
“以前为彩礼闹别扭,甚至结不成亲的,不是没听说过。”一位乡邻感叹,“像亚民家这样,多好!”镇亚民对此深有感触:“关系一点没生分,只有更亲。”他更明确表示,将来嫁女儿,也绝不主张要高额彩礼,“只要她的小家过得好,比什么都强。”
远在湖南的小苏母亲侯女士同样豁达:“只要女婿人好、对我姑娘好,我们当父母的就一万个满意,最好的‘彩礼’,是女儿的幸福。”在她看来,女儿婚姻幸福,是比任何彩礼都贵重的回报。
在彩礼习俗依旧盛行的乡土社会,镇家与苏家用真诚的选择与朴素的行动,悄然推开了一扇新窗。零彩礼,卸下的不仅是经济的负担,更是为小家庭扫清了不必要的负重,让两个原生家庭的关爱,得以更纯粹、更温暖地流向新生的核心。这份始于“不要”的豁达,最终换来了亲情的“满分”与“加倍”的呵护,书写着婚姻新风的生动注脚。
(融媒体记者:王迪 通讯员:方娇 陈漱玉 刘莎 编辑:樊思遥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