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咸安报道 走进横沟桥镇文化站,让我惊讶。惊讶的不仅只是五层楼都是文化站所用,更惊讶每一层楼不同的布局,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把一个“诗歌小镇”的精华浓缩在文化站里,通过图文和字画呈现于观者眼前,将“文化育人”的精神在点滴用心之上。
一个镇的文化站,让我看到了春秋史诗,更让我看到了新时代的横沟桥镇人,在诗歌与生活中相融相合的完美画境。各种实实在在的活动图片,在告诉人们,横沟桥镇人对诗歌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幸福指数攀升在诗歌的殿堂和文化的氛围里……
文化站里的各种图文记忆,让我想起青春年少时,从通山到武汉,必经横沟桥镇和贺胜桥镇等地,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只是不明了,这个地方不见桥,为何每个地方都加上一个桥字?那时只是坐车路过,留下的记忆是客车站里人来人往的热闹与繁华,在那里停留十多分钟的时间,有不少操着绵软咸宁腔的小商贩兜售各色地方特色物品,让我最忘不了的是,车站门前一个小煤炉上售卖的油炸豌豆饼,酥脆甜糯夹着香喷喷,至今想起还怀念。也有二十世纪90年代非常火爆的贺胜鸡汤,只要路过就要停车选择吃一顿鸡汤再回家。
自从通了高速路之后,到横沟桥镇和贺胜桥镇的机会就不多了,但却经常路过马桥和刘家桥;刘家桥是我们回通山的必经之地,那里的古廊桥和水车流水,近些年成为过往游客络绎不绝的亮点……这是我对咸安的一些记忆和印象。以各种桥命名的咸安区,有“千桥之乡”的美誉。据介绍,千桥之名源于明朝时期横沟河上建造的一座单孔石拱桥而得名。因为有了小桥流水,弥漫着咸安人骨子里的诗心荡漾……
参观文化站时,除了农耕文明展示的家具和用品,每上一层楼,阶梯的墙壁和走廊上,有各种活动图片集锦,各展室内,书画展、书法展以及不同时期的相关文字资料,可谓有图有文有真相,让人通过“方寸”之地,了解博大宽阔的横沟桥镇文化和横沟桥镇人如诗如画的生活场景。
参观时,有一位声音甜美的姑娘一直在介绍不同图片的不同活动,她的敬业和对业务的熟悉,不禁让我问她是哪里人,当她告诉我是江西婺源人时,我又惊讶了!因为江西婺源可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我立马猜测她一定是嫁到横沟桥镇的媳妇,果不其然,姑娘叫余桃江,2009年嫁到横沟桥镇,有两个孩子,2024年8月到文化站工作,2025年1月任职文化站站长。
当我说婺源可是个好地方,你离开婺源远嫁到这里,习惯吗?安心吗?她笑着说,开始是不习惯的,现在是越来越喜欢了。她告诉我,横沟是个好地方,这里是商业与文化的双重奏。自古文风鼎盛,2009年成立诗社以来,十二年走出了三百位农民诗人,全镇形成“写诗联、吟诗联、赛诗联”的浓厚氛围,已经连续举办十届农民诗联大赛,并承办四届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这种文化传统已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展现了诗联与农耕生活的交融!诗联文化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如杨畈村通过“果园革命”,形成“果香+诗香”的产业融合模式,从而有了“十里果香,甜蜜杨畈”的美誉……这位婺源姑娘横沟桥媳妇,满面笑容满脸骄傲地说着她眼里和心里的横沟桥镇,横沟桥镇能迎娶这样的媳妇,乃横沟桥镇之福也!
走到另一处展示农民诗歌的图片前,咸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胡剑芳指着一张图片上的诗让大家看:农民诗人鲁敦喜写的《镰刀的牢骚》:
墙壁镰刀唧哩哝,为何让我凉秋风。
村姑笑指新机器,眨眼能收一丛稻。
还有诸如“天昏地黑饭飘香,门庭正好舞霓裳”这样真实又诗意的诗句。我们读着笑出声来,对这些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味和烟火气浓郁的诗句击掌叫好。那一刻,我也想起2018年11月29日,有幸受邀参加了横沟桥镇举办的第五届农民诗歌大赛,农民朋友们一首首朴实生动的田园诗歌,一个个激情满怀的农民诗人,让我深受感动,并写下《诗歌飞扬》小诗一首。且让这首小诗的某个段落,作为我参观横沟桥镇文化站所感的尾声吧:
横沟桥镇的汉子们,
扛起锄头,
挥舞出一行行汉字,
编排成一首首诗歌。
横沟桥镇的美妇人,
踩着犁耙水响。
手把青秧,
起起伏伏地写诗歌。
晴天对着太阳喊诗歌,
雨天借着雨水吟诗歌,
老太太拍着儿孙哼诗歌,
老爹爹迈着花步扭诗歌,
打起腰鼓,
跳起舞步。
耄耋老人写诗歌,
蹒跚娃娃绕膝追诗歌。
田垄河岔,
家家户户,
处处炊烟飞诗歌。
(作者:倪霞 一审:章琼丹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