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绕庭又重阳

云上咸安报道 檐角的风掠过桂花树,带着秋晨的清冽,奶奶已经在庭院里忙了许久。她擦净竹篮里的瓷碗,目光时不时飘向巷口,鬓边的银发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嘴里絮絮念叨着:“老头子该带着茱萸回来了。”不远处的门槛上,小孙女趴在那儿,小手托着腮,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晨雾深处。

没过多久,巷口就出现了爷爷的身影。他提着一小捆翠绿的茱萸,裤脚沾着草叶上的露珠,步履虽有些迟缓,却依旧稳健。走近了,爷爷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笑盈盈地朝祖孙俩招手。刚进屋,他便抽出几枝最精神的茱萸,小心翼翼地别在小孙女的发间,又给奶奶鬓角也插了一枝,“辟邪祈福,咱们一家都平平安安。”翠绿的枝叶衬着“一老一小”的笑脸,淡淡的药香在屋里弥漫开来。

八仙桌上,奶奶早已摆好了重阳糕。菱形的糕点裹着细密的白糖,糯米的甜香混着桂花的芬芳,勾得小孙女直咽口水。“别急着吃”奶奶拍了拍她的手背,语气温柔,“等爬完山,回来慢慢尝。”屋后的小山是爷爷每年重阳必去的地方,他说登高能望远,更能盼来全家安康。

爷爷牵着小孙女的手,奶奶跟在身旁,三人沿着蜿蜒的山路拾级而上。山路两旁的野菊开得正旺,黄澄澄的一片,像撒了满地的碎金。爷爷弯腰摘了一朵最艳的,轻轻别在奶奶的鬓角,打趣道:“你看,比年轻时还好看。”奶奶脸颊泛红,轻轻拍了他一下,眼里却盛满了笑意。小孙女蹦蹦跳跳地跑在前头,采了一大束野菊,回头望见两位老人相携而行,身影被晨光拉得很长,像一幅温暖的剪影。

登顶时,风清气爽。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稻田翻着金色的波浪,一条小河如玉带般缠绕其间。爷爷指着山下的老屋,给小孙女讲起他小时候的重阳:“那时候没有这么好的糕,就摘些野果,和兄弟姐妹们登高插茱萸,就盼着家人平安。”奶奶靠在他肩头,轻声补充:“现在日子好了,你们在身边,就是最好的重阳。”小孙女把手里的野菊分给他们,三人并肩站着,任秋风拂过脸颊,菊香与亲情的暖意交织在一起。

下山回家,奶奶把晒干的野菊,泡了一壶菊花茶。浅黄的茶汤冒着热气,清香四溢。爷爷坐在藤椅上,小孙女靠在他腿边,听他讲过去的故事。奶奶则在厨房忙碌,把重阳糕切成小块,又撒上些新鲜桂花。软糯的糕体入口即化,甜香在舌尖蔓延,就像这重阳的时光,温暖而绵长。

暮色渐浓,庭院里的灯火次第亮起。茱萸的香气、菊花的清芬、重阳糕的甜润,交织在小小的院落里。爷爷给奶奶添了杯热茶,小孙女剥了橘子,小心翼翼地递到两位老人嘴边。没有喧嚣,只有彼此陪伴的宁静与温馨,在秋夜里缓缓流淌。

九九重阳,岁岁安康。于这家人而言,最美的风景从不是远方的山色,而是身边相守的亲人。这“九九归一”的日子,藏着最朴素的期盼,愿岁月温柔,福寿绵长,愿每一份陪伴,都能温暖往后的岁岁重阳。

(作者:周雄安 一审:章琼丹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