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余名学员齐聚咸安 沉浸式解锁农业绿色转型“实践密码”

云上咸安报道 9月16日,承载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使命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政策技术培训班,迎来了一场“走出课堂、走进田间”的现场教学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学员,怀揣学习交流的热忱奔赴湖北咸安,深入当地四个农业示范基地开展参观调研,在实地观摩中探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路径,汲取绿色转型发展经验。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邢可霞、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陈志勇全程参与,与学员们共同感受咸安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当天的现场教学行程紧凑、内容丰富,学员们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看,沿着“科技赋能——污染治理——融合发展——资源循环”的调研主线,先后走进湖北省穗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向阳湖镇鑫水河养殖场、向阳湖镇国桥农业、汀泗桥镇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大示范基地,开启了一场深度的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研学之旅”。

在湖北省穗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学员们的目光聚焦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变废为宝”之路。现场工作人员详细演示了畜牧粪便从收集、发酵到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的全流程,通过智能化设备与科学工艺的结合,原本可能造成污染的畜牧粪便,摇身一变成为助力农作物生长的“生态养分”,这一模式让学员们直观感受到资源化利用在破解农业污染难题中的关键作用。大家纷纷驻足记录、拍照留存,围绕技术细节与企业负责人展开热烈交流。

随后,学员们来到向阳湖镇鑫水河养殖场,这里是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水产样板”。基地创新应用“物理沉淀——生物过滤——湿地净化”三级尾水处理体系,污染物去除率超85%,配套循环水系统使水体回用率达90%,实现养殖尾水零直排。构建“尾水——沉淀池——生态沟渠——稻田”四级循环链,尾水回用率80%,提升土壤有机质15%以上,有效减少氮磷排放,形成“以水养田、以田净水”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养殖场不仅实现了水产养殖产量稳定提升,还有效减少了养殖废水对周边水体的污染,为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方案,学员们边听边问,对治理技术的可行性与落地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向阳湖镇国桥农业则为学员们呈现了“生态农场+绿色种植+农旅融合”的多元化发展图景。公司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肥和配方肥替代化肥,全面采用加厚高强度果茶园地膜,从源头减少农业污染。在病虫害防控方面,集成应用可降解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物理手段,并结合释放天敌昆虫实施生物防治,显著降低化学农药依赖。走进基地,连片的蓝莓生机勃勃,150亩智能大棚、300亩水肥一体化种植区及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实现节水节肥、生产标准化与采后处理一体化运营。学员们穿梭其间,亲身体验生态种植的技术要点,感受集有机种植、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模式赋予乡村振兴的新活力。

最后一站,学员们抵达汀泗桥镇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重点考察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另一重要方向——秸秆等木质废弃物颗粒化燃料生产。在生产车间,秸秆、树枝等废弃物经过粉碎、压缩、成型等工艺,加工成便于储存和运输的颗粒燃料,这些燃料不仅热值高、污染小,还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路径。该公司将通过校企联合研发,解决农业秸秆热值低、灰分高、利用率低的问题,提高其附加值和利用率,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解决农业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环境污染,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增产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学员们详细了解生产工艺与市场前景,对咸安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赞不绝口。

此次现场教学,让学员们走出理论课堂,在实地调研中直观感受了咸安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方面的先进经验,不仅拓宽了工作思路,也为今后各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参考。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学习到的经验做法带回当地,结合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农业绿色发展路径,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区领导镇铁桥参加活动。

(咸宁台记者:李卫东 通讯员:李钰 一审:章琼丹 二审:董盈 终审:伍伟 徐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