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宁东方外国语学校,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是师生公认的“课堂能手”,是学生眼中的“暖心姐姐”,是教研组里的“主心骨”,更是家长们放心托付的教育者。她就是咸宁市优秀党员、咸宁市骨干教师、咸宁化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李慧。从教19年来,她以因材施教激活学生潜能,以传帮带教培育教学力量,用初心与坚守书写着教育人的责任担当。
因材施教:让 “怕化学” 变 “爱化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化学方程式’,找到适配的‘反应条件’,就能激发无限潜能。” 这是李慧深耕教学一线的核心心得。2020年10月,高三备考关键期,李慧临危受命接手高三4班化学教学与班主任工作。面对家长的担忧与学生的抵触,她先通过班委谈话稳住班级核心,再跟班观察摸清学生状态,逐一致电家长了解情况,用“天冷添衣”“有困难找我”等暖心叮嘱融化隔阂。
针对班级化学基础薄弱的问题,李慧把课间、放学后的时间全部留给学生:为基础差的学生开展一对一辅导,将繁杂的公式拆解为“关键词口诀”,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手把手教解题步骤。一年后,该班高考化学平均分较她接手时提升50多分,家长们纷纷送锦旗致谢。
25届学生刘添的 “逆袭”更是彰显育人温度。思维灵活的刘添因英语背单词枯燥、化学公式繁琐而“摆烂”,李慧为其制定“靶向提升计划”:安排英语优等生结对监督,化学课上以“频繁提问+上台板书”倒逼预习。最终,刘添薄弱学科成绩稳步提升,以557分考入理想大学。2021年,她班上一名月考总分仅100多分的孤僻男生,在李慧的公开表扬、班委补习帮扶与耐心陪伴下,逐渐开朗,成功考上大学,其母亲哽咽着称李慧“给了孩子新生与家庭希望”。
传帮带教:一群人走得更远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2022年,李慧牵头成立市级化学名师工作室,以“培养骨干、辐射引领”为目标,构建“理论研修+实践打磨+成果孵化”培养体系,通过“听课—评课—磨课—赛课”闭环模式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2023年,指导王亚丽备战市级高中化学项目式教学展评时,李慧围绕《基于项目式教学的自热产品探究(二)》,从生活案例融入探究性实验设计,陪着她修改教案10余次,逐细节抠流程,最终该课例斩获市级一等奖。2025年,龚婷备战校级优质课评比时,其《乙醇的性质》课例因“知识点讲解不透彻”遇阻,李慧结合学生典型错题,建议设计“错题辨析例题”,采用“小组讨论+集中讲解”模式,并模拟课堂优化节奏,助其拿下校级优质课一等奖。
此外,李慧还依托工作室搭建共享平台:邀请省市级专家开讲座、组织跨校观摩、开展课例打磨会、推进送教下乡。截至2025年,她指导的青年教师中多人已在市、校级教学评比中获奖,成为化学教学中坚力量。
深耕不辍:教学科研双出彩
“讲台是根,科研是翼。”19年来,李慧在教学与科研领域齐头并进。她的微课《氮及其化合物——氨和铵盐》获国家一等奖,课例《基于微观尺度认识原子结构》获首届“咸宁好课堂”一等奖;撰写的《创设问题情景下的实验探究式教学设计》等论文在国家、省级评比中获奖;参编多部化学教辅资料,主持完成多项课题研究。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案头堆叠的教案本,是深夜灯光下修改的课题报告,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教学生、带青年教师,核心都是‘用心’——用心读懂需求,用心解决问题。” 李慧说,未来她将继续做教育路上的“点灯人”,照亮学生成长路与青年教师职业路。
(通讯员:郑微 一审:章琼丹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