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建设进行时】咸安:悬顶之忧到踏实之盼 危旧改试点的“百日之变”

云上咸安报道 盛夏时节,咸安区温泉街道兴达小区的工地上,机械声此起彼伏。傍晚六点多,75岁的陈和利老人准时登上工地对面的小坡,举着平板电脑记录施工进度。“1970年我招工到这儿,看着这些楼从新变旧,现在终于等到它们由旧变新。”这位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人,用镜头见证着家园的重生,眼里满是期待。

7月9日,随着最后一堵墙被拆除,曾让居民寝食难安的两栋危房已不见踪影,咸安区城镇危旧房改造试点工作迈出关键一步。据悉,兴达小区将通过“原拆原建”,让42户居民彻底告别老旧且缺乏生活配套设施的“忧居”生活,迎来“优居”。

悬在头顶的“心病”

“住了五十多年,这房子早成了块心病。”76岁的张微君抚摸着墙上斑驳的水渍与裂缝,声音里满是无奈。1972年建成的兴达小区8栋、10栋楼房,墙体渗水、屋顶漏水早已是家常便饭。去年冬天那场冻雨,更是让居民们至今心有余悸。“房顶上的冰块哗啦啦地往下掉,差一点就砸到人!”居民宋祖泉想起当时的场景仍心头发紧。这些老楼,墙体裂了缝,空心砖结构让大家没辙,“靠自己根本没法修,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垮。”

更让人犯愁的是房屋结构。这些连体房就像“一根绳上的蚂蚱”,哪一户想单独装修都难。“我家漏雨想修屋顶,得所有顶楼住户一起动手。”张微君叹口气,“可邻居们年纪都大了,谁还有这份心力?”

百日攻坚的蝶变新生

转机出现在2025年初。咸安区危旧房改造专班深入调研后,积极探索“拆旧改新”模式,力求从根源上解决老旧房屋居民的痛点堵点。

然而,起步异常艰难。“第一次开动员大会,没一个居民点头!”桂花路社区书记刘倩回忆时眼眶泛红。尽管房子破旧不堪,但此次兴达小区执行“政府引导、国企担当、居民参与”的资金筹措新模式,居民需按房屋面积比例承担部分费用,这一“出资回迁”新政策,对不少家庭来说是不小的经济压力。同时,要一下子搬离住了这么多年的老房子,也让大家打了退堂鼓,小区里老年人居多,很多人子女在外地,自己年纪大了搬家有心无力,更没有其他临时住所。

“我们12个人分成3个党员攻坚组,兜里揣着政策手册天天上门。” 刘倩揉着酸胀的膝盖说,“支持的住户至少跑10次细化方案,抗拒的跑30次都不止。有位大爷把我们拒之门外,我们就蹲在楼道里讲政策,直到他愿意开门听我们说。”专班为无住处的居民协调安置房,帮独居老人打包搬家,连咸菜坛子都细心归位,“老人家摸着熟悉的搪瓷缸说‘就像没搬家一样’,那一刻觉得再累都值。”

为了找齐分散各地的业主,专班成员足迹遍布武汉、嘉鱼、崇阳等地,甚至去往广州签约。“带着签好的协议回来时,大家激动得鼓掌欢呼。”刘倩笑着抹了抹眼角。

在社区的支持下,42 户居民成立了危旧房合作改造联合社。“从户型设计到外立面风格,从过渡安置到选房规则,每一项决策都要经过联合社全体成员表决。”联合社成员陈爹爹说。这种由居民自己当“掌勺人”的模式,也让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居民纷纷转变态度。100天实现42户全签约,零阻拦、零异议的背后,是“把群众冷暖放心上”的民生温度。

老城新生的幸福曙光

在兴达小区,居民张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政策优惠价格测算,总价比市场价低了一半多,还能申请公积金贷款,咱普通工薪族也能负担得起。”这种“低价换购+梯度优惠”的政策,让居民“出一点”就能住上带电梯的新房。

资金平衡的另一端,是“企业投一点+政策补一点”的协同。咸安区经发集团作为代建主体,通过压缩管理成本、调整容积率来平衡收支;政府则通过划拨闲置资产、提供公租房过渡等方式弥补资金缺口。“国企不追求收益,政府让渡政策红利,最终实现居民可承受、企业可负担、项目可持续。”区经发集团总经理王燕说。

“7月15日进场后,10台套机械、40名工人两班倒赶工期,目前8号楼的承台已经建好。”项目计划11月30日完成主体结构,12月初让居民进场装修,2026年春节前首批居民就能入住。

改造后,小区面积从5749平方米扩大到8300平方米,功能配套更是全面升级,加装便民电梯,优化停车位,增设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养老中心与婴幼儿托育站,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全龄友好社区,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国有企业参与项目建设,还增加了经营性收入。

站在工地围挡外,张微君老人已经选好了80平方米的新户型。“空心墙换成钢筋混凝土,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接漏水了,这心里头,踏实!”望着不断“长高”的楼板,她选的80平方米新居正在浇筑,半年后,这里就会竖起带电梯的住宅楼。

这样的幸福感,正向更多地方延伸。目前,咸安区红仓库小区试点也将告别陈旧现状,在精细化改造中焕发新活力。通过释放老城空间价值,咸安走出了一条民生改善与城市品质提升双赢的路子。

(融媒体记者:王迪 通讯员:刘洪钒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