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物 | 陈博:“基层功课”里的青春答卷

云上咸安报道 在咸安区向阳湖镇宝塔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总能看到一个年轻而忙碌的身影——陈博。2024年,从湖北大学硕士毕业的他,成为一名选调生并一头扎进这片土地。一年间,一本翻旧的民情日记、一次棘手的矛盾调解、一个关键的项目突破,记录了他从青涩学子到乡亲们信赖的“贴心人”的蜕变轨迹,也诠释着他对“扎根”二字最生动的理解。

“民情日记”:小本子连着大民心

在陈博的抽屉里,有一本封面磨旧的、厚厚的、页脚卷起的笔记本,这是他的“宝贝”——民情日记。翻开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密密麻麻、朴实无华的文字:10月27日,八组村民刘某家反映屋后排水沟堵塞,雨天倒灌;10月28日,走访监测户王某某家,自身腿部残疾、女儿患精神病、两孙子读小学;12月5日,村民李某反映自己家田地被辜某侵占一事……这本日记,是陈博融入基层的“导航图”。初来乍到,环境陌生、人情不熟,他就靠“笨办法”:“用脚板走,用耳朵听,用笔头记。”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周至少走访5户,问题不解决不销号。

日记里有一条记录:“10月7日,村民李某反映自己家失地保险还没办下来。”陈博听到后,立刻去找开发区对接相关事宜,并一直跟踪了半年多,直到办理到位后才在下面记录已于2025年5月办结。更让他深受触动的是,一位困难老党员家中生活物资匮乏,连过冬的棉衣都破旧单薄。他立即组织走访摸排,将村里90多户困难群众和老党员的过冬物资需求逐一登记造册,形成慰问清单,并积极向镇里和上级党组织汇报协调。最终推动开展了“春节送关怀”活动,为困难群体送去了米面油和崭新的棉衣棉被,以及党组织的温暖问候。“小本子记的是小事,可对老百姓来说,件件都是心头大事。”陈博抚摸着日记本说。

这本日益厚重的日记,不仅记录了村情民意,更丈量着他走进群众心里的距离。村民们渐渐发现,这个“学生娃”不是走过场,他记下的问题,真的在想办法解决。一句“有事找小陈/陈助理”,成了乡亲们最朴素的信任。

“矛盾调解”:在情理法中寻找最优解

基层工作,少不了家长里短、利益纠葛。一次关于交通过失肇事的矛盾纠纷,把刚到村跟着综治主任干工作的陈博推到了困难关口上。

村民陈某驾驶皮卡倒车时压到了潘某的脚踝,并造成了粉碎性骨折。潘某受伤并产生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要求陈某赔偿10万元。陈某承认事故责任,但认为潘某提出的赔偿金额过高,只愿承担3万元。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逐渐激化,甚至影响两家正常往来。

陈博没有急于调解,而是先走访双方家庭,详细了解事故经过、潘某的实际损失(医疗票据、误工证明等),以及陈某的赔偿态度和经济承受能力。同时,查阅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并向保险公司咨询理赔标准,确保调解有据可依。

在掌握事实后,陈博组织双方到村委会协商,先让各自陈述诉求,再客观分析:先讲法规,出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保险理赔范围,明确陈某应承担的法定责任;再谈情理,对潘某说:“咱们都是乡里乡亲,陈某也不是故意推脱,只是能力有限。真要闹僵了,以后见面都难。”最后提方案,建议“保险公司按责赔付一部分,陈某出于人道主义适当补偿,总额控制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内”。

当潘某坚持赔偿10万元时,陈博耐心劝解:“潘叔,您的伤我们都很心疼,但赔偿也得合情合理。您看,陈叔家也不宽裕,咱们是不是可以再商量?”对陈某则说:“陈叔,事故毕竟发生了,潘叔受了罪,咱们多少得表示点心意。保险公司能分担一部分,您再补一些,事情就好解决了。”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保险公司赔付3万元,陈某自愿补偿2万元,合计5万元。陈博和村干部一起协助他们办理保险理赔,并跟踪履行情况,确保矛盾彻底化解,最终签订调解协议。调解协议签订后,他多次回访,确保调解落实,保证让群众对调解结果满意,也让两家慢慢修复关系。

这场成功调解,不仅化解了矛盾纠纷,也让陈博“会办事、能扛事”的名声在村里传开。他展现了深入调查的耐心、抽丝剥茧的智慧、平衡情理的担当和不怕麻烦的韧劲。“调解矛盾没有万能钥匙,关键是把‘理’摆清,把‘情’用暖,把‘法’守住。”陈博总结道。

“项目攻坚”:啃下硬骨头的突围战

发展是硬道理。为了改变村里群众收入低的状况,镇政府决定将向阳湖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引进村里。然而,项目启动伊始就遭遇了“拦路虎”:林地侵占、边界纠纷、资金困难、房屋拆迁、群众态度不配合等问题。作为项目的协调专班成员,陈博没有坐在办公室等指示,而是主动认领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群众阻工,借鉴调解矛盾的经验,挨家挨户做工作。白天村民下地,他就晚上去;一次说不通,就去两次、三次。针对土地租金和青苗费不到位问题,他就带着流转合同、补偿方案,掰开了揉碎了讲合同、讲政策、算长远账;面对房屋补偿款问题,联系第三方评估机构,在村民见证下进行房屋丈量估值,寒冬腊月里连续6次登门,最后一次,村民老韩终于端出热茶:“就冲你这股劲儿,我信你!”

面对林地占补平衡问题:“跑断腿、磨破嘴”。由于项目主体建设要占用一部分的林地,他多次和领导向上级部门、对口单位反复沟通,加快审批,梳理堵点。为解决资金缺口,熬夜撰写详实报告,主动向项目方和上级部门沟通争取,盯着流程走。

最终,总投资1亿元的向阳湖农业科技产业园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并圆满完成:仓库、冷藏库、冷冻库、科研楼和展厅顺利建成;流转周边土地1000亩,户均增收3000元;也为未来带动周边群众务工打下了基础。看着基地大棚一片片、蓝莓苗一簇簇,陈博心中充满成就感。这个过程,让他深刻体会到“办法总比困难多”,也练就了整合资源、协调各方、推动落实的硬本领。“项目落地生根,就像自己种下的树开了花,那份喜悦和踏实,无以言表。”

一本日记,丈量的是民情冷暖;一次调解,调和的是人心向背;一个项目,撬动的是乡村蝶变。这三件看似独立的事,串联起陈博在基层的奋斗足迹,也勾勒出新时代选调生“身”入基层、“心”贴群众、“干”在实处的生动群像。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也是最厚的书本。”陈博说,“在这里,找到了青春奋斗的价值坐标。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片土地滋养了我,我也愿用全部的热情和汗水,继续书写属于这里、也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乡村振兴故事。”

(通讯员:庞尤优 编辑:章琼丹 责编:聂国力 编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