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高管到乡村带头人,七年间,咸安区汀泗桥镇聂家村党总支书记邓继承带着乡亲们埋头实干,让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村渐渐换了模样。村民腰包越来越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把土地盘活 “巴掌田”并大田
7月14日,盛夏炎炎。聂家村田野上1680亩连片的稻田郁郁葱葱,新修整的沟渠内流淌着汩汩清水。
“去年9月启动整治项目,今年4月撒的稻种,看,长势不错!” 聂家村党总支书记邓继承介绍,这里原来还有杨树林、桂花林、鱼塘、吊瓜地等,田块也大多是零散的“巴掌田”“皮带田”。
2024年9月,咸安区入选全省第二批“小田并大田”试点县市区,首批纳入试点的有4个村,而聂家村推进速度最快、整治完成率100%,且实现零纠纷、零上访、零赔偿、零阻工。秘诀是什么?
“不能伤害村民种田意愿,不能伤害曾经的承包大户利益,还要让村民收益实现增长。”邓继承的宗旨很接地气。
46岁的罗清是村里的养牛大户。为了给30头牛保障口粮,他在自家8亩田里种了高粱、玉米和牧草。“什么?不让种了?那我的牛吃什么?”刚得知村里将要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的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罗清的8亩田位于整个整治地块的中间,对于他的诉求,邓继承考虑后并没有“一刀切”,而是把他的地块置换到边缘,同意让他继续种植。
“原来我的田分成4块,现在集中连片了,更好耕种了。”谈起变化,罗清黝黑的脸上漾开的笑意满满。而且,由于他种植的是耐旱作物,以前没少跟种水稻的村民发生矛盾,有的村民使用除草剂的同时也对他的牧草造成了影响,现在这些烦恼都没有了。
村里的种植大户叫程威,原来流转了180亩田,租金每亩240元。听说“小田并大田”改革后要涨地租,他刚开始不太乐意。
邓继承帮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原来田块零碎,机械作业很不方便,项目推进后将实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耕地质量和机械耕种效率将大大提高,他可以流转更多地块,收益只增不跌。
如今,程威流转的地块增加到490亩,全部种上了水稻。“现在环境好多了,下田心情都舒畅了!”
72岁的村民邓仁星也举双手支持,他家有6亩田,原来分散为5个地块,大型农机进不去,只能用手扶拖拉机耕田,收割还只能手工用镰刀割,费时费力。如今好了,整治后的耕地田成方、渠相连,他将6亩田全部流转给大户,每亩能收租金280元。
把产业做活 种植养殖双增收
走进聂家村8组,1100亩连片的高粱已开始垂穗转红,微风过处连绵起伏,颇为壮观。
“原来这里大部分都是杨树,少部分种了菜,还有一部分撂荒。”邓继承回忆,这里作为耕地流出整治地块,涉及108户村民,阻力重重。
如何破题?
还是从算账入手。经过测算,一亩杨树生长10年平均年收益只有100元,如果整治出来流转给大户,每亩租金保底200元,收益直接翻番。邓继承还争取到200万资金,解决了该地块不通水的困局。从双石水库引水,新修4公里灌溉水渠、5座机耕桥,修通1.5公里产业路。
项目整治完成后,为了提升地块肥力,邓继承免费交给新民农机合作社种植一季玉米、油菜,又引进高粱种植大户。
“看这个长势,8月就可以进行第一茬收割了,第二茬收割大概在11月份。”邓继承介绍,这高粱亩产超800斤,企业保底收购价每斤2元,亩均收入超1600元,比种普通作物划算多了。同时轮作一季油菜,作为绿肥翻耕进土壤,能增加地块肥力。
除了发展种植业,邓继承还将目光聚焦到了养殖业。
咸宁温氏家禽育种有限公司2012年就落户汀泗桥镇彭碑村,建有1个现代化育种场和孵化厂,2024年总产苗1100万羽,销售父母代250套,涉及商品肉鸡2.6亿只,辐射全国约8.68%的优质鸡市场,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如果将温氏引进到聂家村,不仅可以盘活闲置山林,还可以带动务工收益。
经过联系洽谈和一番考察,温氏集团负责人发现,聂家村一组山林很适合发展鸡苗育种项目。双方一拍即合,租赁土地约147亩,今年3月就开始动工,计划建设一座现代化优质鸡核心育种场,包含育雏、育成、产蛋、孵化、办公生活区及环保处理区几大功能版块,每年可提供30万套祖代种鸡,继而繁育出7.2亿只商品肉鸡,辐射全国20%的优质鸡市场。
项目现场,正是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土建承台已施工完毕,4栋鸡舍已拔地而起,正在安装顶棚。“我们预计今年年底就开始上设备了,明年就能投产。”咸宁温氏家禽育种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把人心聚拢 助学课堂暖民心
“今天我们表演的是中国古老的动画片,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7月16日的聂家村“希望家园”热闹非凡,咸安区图书馆送来一场精彩的《哪吒闹海》皮影戏表演,40余名孩子正兴高采烈地观看。表演结束后,孩子们还自己动手组装皮影人物,上台体验皮影戏的操作。
“太好玩了,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呢。”3年级的郑乐萱每天由爷爷送来,很喜欢希望家园绘画、手工、京剧、课业辅导等各种课程。
“从2021年开始开班,今年是第5年了。”邓继承介绍,每年人气都很高,累计已有289名孩子参加。不光是孩子,家长的热情也很高,很多家长自发送来西瓜、李子、荔枝等各种水果和蔬菜,还有的家长义务过来给志愿者们做饭。
除了暑期课堂,邓继承还牵头举办了五届“教育助学”活动,为53名中考、高考、考研优秀学子发放助学金12万余元。这份执着,源于村里80年代就出了两个北大高材生。从那之后,“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就在村里深深扎根。
“最开始只奖励考上一本大学和重点高中的孩子,后来逐步扩大范围,并且完善等级奖励制度。”去年,村里拿出2.7万元,奖励了2个考取研究生、8个考上重点大学、6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孩子。“希望今年的优秀孩子更多!”邓继承满怀期望地说。
如今的聂家村,墙上挂满了“湖北省生态文明村”“咸安区基层治理先进村”等荣誉牌匾。望着连片高粱即将染红田野,邓继承笑着说:“我们还要接着干,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特约记者:李婷婷 通讯员:王杰 周琪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三审: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