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咸安报道 火热的太阳晒红了遍地的高粱,咸安区向阳湖镇3100亩红高粱相继迎来成熟期。8月7日,在向阳湖镇铁铺村熊家湾高粱种植基地,一串串红彤彤的高粱俏立枝头,沉甸甸的穗粒丰硕饱满,深红的穗与碧绿的叶交相辉映,种植大户孙德彪正组织机械收割红高粱,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的脸上也洋溢着喜悦之情。
联合收割机在高粱地里来回穿梭,将沉甸甸的高粱穗连秆吞掉,切杆、脱粒、粉碎、还田……一气呵成。种植大户孙德彪说,由于是第一次尝试种植红高粱,不知道能否适应咸安的气候特点,于是他选择在清明节和端午节前后分三批试种。结果第一批高粱在扬花期的时候遭遇梅雨期,高粱的结实率偏低。
“经过对比,我觉得高粱在我们这边还是种一季为好,在端午节前后播种,错开雨季,每亩应该可以达到一千斤以上的产量,现在的收购价是一块七毛五,按照这个行情来讲,种植高粱比水稻效益要好。”
“红糯16”高粱品种属于优质旱地农作物,能充分利用缺水田地种植,生长周期较短,播种管护成本低。今年2月份,孙德彪在向阳湖镇的组织下,赴荆州市考察种植高粱的真经。得到订单后,他在铁铺村流转的80亩水源不好的旱地上种上了高粱。
“我们的高粱种子是在荆州那边的一个厂家订的,当时是签订合同,销售方面,我们和荆州第三方公司签订了订单协议,农技专家还专门提供技术指导,订单保底收购,随行就市,销路不愁。”孙德彪告诉记者。
近两年来,咸安区向阳湖镇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动“订单农业”,带动产业兴旺、群众增收。同时流出耕地4000余亩,大多数是水源无法保证的旱地。为了盘活耕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向阳湖镇动员种植大户、村民群众种植了3100亩高粱以及玉米,现在两种旱地作物都已丰收,在比较了投入、产量、销路和收购价格后,高粱的种植优势更为明显。
“订单农业”给种植大户吃下了“定心丸”。“从今年的整体效益来看,除去成本,每亩地纯利润收入预计1000元左右。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扩大高粱种植面积,明年争取再增加150亩左右,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孙德彪说道。
(咸宁台记者:李卫东 融媒体记者:聂国力 李宇 董盈 王迪 方焱 特约记者:张冲 实习生:方文睿 胡蔡 编辑:董盈 责编:聂国力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