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老李修鞋——修与补中的幸福

云上咸安报道  在咸宁市咸安区福康路,八十岁的李建民一大早就来了一单生意,“嗲嗲,我这双鞋鞋底脱了,您看能修吗?”这是李建民出摊补鞋的第31个年头,在福康路南北街,当问起该去哪里修鞋时,大家都会纷纷指向李师傅的摊位。

“打磨鞋底、刷鞋、比对底板尺寸、黏底……”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犹豫,用力吹几口气,好似魔法一般,鞋底精确缝合,再剪去多余的皮革,用机器打磨圆润,刷掉多余的灰尘,到这一步,常规的补鞋工作已经完成了,但李师傅会将每条鞋缝再度加固,防止再度脱落,“没什么讲究,就是要过细,你毛毛躁躁给别人做,下次他不来了。”李建民笑呵呵地说道。

1992年,当49岁的李建民第一次从孝感应城来到咸宁开始修鞋时,他也是这样笑嘻嘻地面对来修鞋的街坊邻居,修鞋这门手艺最考验的是基本功,而李师傅扎实的基本功竟然自学得来。上世纪九十年代,福康路曾是咸宁著名的修鞋一条街,“我就在旁边看别人怎么做的,看着看着,自己边看边练,慢慢就会了。”

修拉链四块,缝鞋子六块,因做工细致,收费良心,李师傅的补鞋机上的油一直润滑,“师傅,我这个包能修吗?”“师傅,我这个鞋能缝吗?”,来修鞋的大多是李师傅的回头客,“这真的是修鞋的老师傅啊,我今年六十岁,从李师傅支摊子开始我就过来修鞋了,我这个鞋在别处修的没两天就坏了,今天我特意从温泉开车过来的。”陈先生说这话时语气中带着坚定。

从以前的修鞋一条街到现在零散的几家摊位,李建民这里见证了咸宁的发展变化,“以前都是自行车,现在都是小轿车,咸宁现在变化很大啊,城管给我安排的这个点让我在这里还能做这门手艺,内心非常感动。”李建民说道。

李师傅平时没事的时候会用手机刷抖音看新闻。“您会担心有一天没人找您补鞋吗?”当被问起是否担心自己的手艺有一天会被淘汰时,李建民摆手笑着说:“不会的,即使不出摊,也会有人找到家里来。”

今年年初,商务部呼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地回归百姓生活。小修小补的服务虽然看似微小,但却是社会运转和幸福生活的重要细节。这其中,有生活的刚需,有节俭的传统,有烟火气的体现,更有情感和记忆的寄托。“修”和“补”本身即传递着期许和希望,老李鞋铺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李建民也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街坊邻居带来了幸福与希望,”现在学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还是希望能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李建民揭开帽子,摸了一下满头的白发。

(融媒体记者:章琼丹 编辑:樊思遥 责编:余娅敏 编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