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迄今规模最大、珍贵程度最高、最能体现湖北特色的珍贵古籍展——“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展正在湖北省图书馆火热展出,自11月15日开展以来,线上线下观展超过23万人次。本次展览将于12月15日结束,已进入闭展倒计时。
海外回流千年国宝重现眼前,“一眼千年”的机会仅剩3天
据了解,此次展览汇聚了众多稀世珍本,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从海外成功回流的北宋写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经本《大方广佛华严经》,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湖北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2015年,湖北省图书馆从日本花重金回购,2017年湖北典籍博物馆开馆时首次展出,这次是第二次面向公众展出。
据介绍,金粟山大藏经目前在全世界仅有20多卷,分藏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中。虽零卷残纸,十分珍贵。湖北省图书馆藏的部分残卷封面有湖北宜都著名学者杨守敬题款:“宣统元年三月廿三日宜都杨守敬记”。这部经书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北宋写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经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有杨守敬题款“宣统元年三月廿三日宜都杨守敬记”,是湖北省图书馆镇馆之宝)
《华严经》被大乘佛教奉为“诸经之宝”。这部北宋年间江苏海盐县金粟山广惠禅院的僧人抄写的经折装,共有176折,经卷上共有经文1056行,其字体大如铜钱,浑朴厚重,保留了五代、北宋时期的书法习惯,卷卷如出一手,称作“僧院体”。这部经用墨也十分讲究,在展览现场可以看到,虽历经千年沧桑,墨色仍漆黑发亮。
此外,这部经书所用的纸张更是独特——“金粟笺”,专造以供写经。这种纸坚韧厚实,表面砑光,经过染潢,呈虎皮宣花文,显得古朴庄重。值得一提的是,“金粟笺”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以至于在明代时,制造技术就已失传。乾隆皇帝对其喜爱有加,命人仿制,最终仿制的纸被称作“乾隆年仿金粟山藏经纸”。
(明万历武昌府刻本《黄鹤楼集》)
此次展览分宋元宝笈、明版珍椠、清代琳琅三部分,两个展厅分批展出150部入选国家、省珍贵古籍名录,以及能够反映湖北特色的古籍。包括写本、稿本、抄本、刻本、套印本、活字本等多种版本类型,官私家坊等多方刻书机构齐备,可谓是册府千华,异彩纷呈。
展览展出的古籍不少具有荆楚特色。如明万历武昌府刻本《黄鹤楼集》为武昌知府孙承荣纂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辑录有关黄鹤楼诗文的典籍,存世稀少,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又如,湖广是明代分封建藩最多的布政使司,其中有12位亲王分封在湖北,楚藩多刻书藏书。此次展出有明嘉靖十九年(1540)楚府崇本书院刻本《东莱先生古文关键》;另有明正德六年(1511)泥金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该书为嘉靖帝之父兴王朱祐杬府邸旧藏。
(展厅内的观众留言)
品古人“早茶晚酒”诗意生活,这些展陈”小心机”让古籍“活起来”
古籍展选择展品有啥标准?湖北省图书馆古籍与地方文献部副主任刘水清介绍道:“在展品的选择上,我们尽量既要考虑去选择一般大众感兴趣的古籍,又要在版本上有稀缺性和代表性的古籍。”
刘水清举例说:“比如选了一些有关古人闲情雅趣的书籍,让观众感受古人的诗意生活。从黄冈市图书馆借展的明代万历刻本《茶董》《酒颠》,被观众笑称这是讲古人‘早C晚A’喝什么的书。看《茶董》中的标题就很有意思:轻身换骨、还童振枯、素瓷芳气、丹丘仙品等等。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人们对茶的作用评价就非常高。”关于酒的故事,提到了很多名人,有李白醉隐安陆的轶事,有陶渊明酒后“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故事。
(《茶董》明万历刻本,记述茶能“还童振枯”)
“古人爱玩什么呢?比如《投壶谱》就可以让大家了解。这部书目前已知只有湖北省图书馆有藏。”刘水清介绍说,投壶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投壶来源于六艺中的射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的仪礼之一是请客人射箭。当时,成年男子把不会射箭当做耻辱。秦汉之后废除了射礼,投壶就成了宴饮中的游戏。《投壶谱》是清李瑶所刻,他用了活字和套印两种技术,投壶版画部分为三色套印,工艺更为复杂。
(《高太史大全集》,明嘉靖刻蓝印本,可见朱、墨笔圈点、校改痕迹)
观众还可在展览中给古籍“挑错”。刘水清透露,展出的《高太史大全集》有景泰和嘉靖两个版本的对照,其中一个版本中印错了一个字,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去找一找。
展览的”小心机”还体现在展板内容的反复打磨和精心设计上,“为了兼顾非专业观众的阅读体验和专业的知识需求,增加了更多关于古籍或历史文化的知识普及,光这个内容设计和撰写,团队前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刘水清说。
为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展厅内还提供面向团体的讲解服务,展览期间已接待武汉大学古籍所、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强基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十多个团体的参观。参展观众超过10人的团体可提前至少1天进行免费预约。距离闭展倒计时仅三天,感兴趣的观众要抓紧时间了。
(来源:长江云新闻 湖北省图书馆 编辑:董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