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食事,不如一碗人间烟火。网红店昙花一现,老味道深深扎根,任由岁月变迁,不变的味道,沉淀为城市的回忆。
在咸宁市第四小学,一个推着走的炉子铁皮车前,一群人围在摊前等烧饼。这个小摊的摊主名叫庄庆德,1972年出生,来自安徽阜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毕业后他随家人来到咸宁,开始做烧饼生意,这一晃就是三十多年。“他是小伙子的时候,我就在他家买烧饼,现在我也五十多岁了。”家住附近的黄大爷每天从学校接孙子时都会过来买两个烧饼。
简单的食材孕育出最传统的味道,五十多岁的庄庆德身手利落,在擀成长条形的面皮上抹一层葱花猪肉调味,熟练地卷成花卷样式,一个个排列整齐。取包好的面饼,在操作台上轻按至薄厚适宜,抹上酱料、撒上满满的芝麻,一张处理好的烧饼便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右手抄起,左手手掌轻蘸点水,附于饼上,两手倒腾几下,待饼皮微湿,眼疾手快,“啪”一下贴饼于炉壁,接下来就交给时间和炉火。烧饼的炉子一米多高,底部的炉火不停涌上,炉内受热均匀。紧紧贴在炉壁上的烧饼一边吸收着热量,一边变得香脆。2-3分钟一炉,5-6分钟就能带走一个烧饼。
醇香缕缕钻进鼻尖,外皮金灿灿映入眼眶,厚厚的一层白芝麻铺在表面,酥香席卷口腔。烧饼仅分咸甜,都是3元/个,中间包的是白糖,经过烤制早已融化了,薄薄一层糖油粘在面饼里面。淡淡的甜配合烧饼面皮的香,一个下肚也不腻。
冬日里,热腾腾的烧饼,捧在手上,即使烫手,也要龇牙扯上一口,这便是吃烧饼的灵魂所在。通过不断改进,庄氏烧饼深受各个年龄段的欢迎,自觉付钱、自觉找零、自己拿饼,自助式的服务,源自庄师傅与顾客相互间长久的信任。
早上卖煎饼,八点后卖烧饼,每天五点出摊,晚上十点收摊,每一天他辗转在咸宁的街头巷尾,庄庆德靠着这一方平凡的小摊供出了家里四名大学生,并在咸宁安家落户,“我和庄师傅之前都住这条街,他这个人老实本分,勤俭持家,一看就是过日子的人。”卖菜的沈师傅说道。
从最开始的板车、小推车再到现在的三轮车,庄师傅的烧饼摊也见证着毕曹街的变化,“之前这边路都没有,这些楼房都没有。现在路变好了,房子建起来了,环境越来越好。”庄师傅说道。
顾客对老店的认证,是大家对其味道的认可,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一种归属感,是一种传承。“我特别喜欢吃庄叔叔家的烧饼,每天放学都要来买一个。”不论是小顾客,还是老顾客,庄庆德俨然已成为了他们最亲切的朋友,大家围在一起吃饼聊天,分享一天的经历感悟,在岁月的长河中,幻化为最平凡最真实的回忆,温暖着远方游子们的心。
(融媒体记者:章琼丹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三审:徐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