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咸商】《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

《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全书二百二十一则,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和勤俭等十个方面,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以其平实的语言、智慧的辩析和精典通俗的论述,阐明了做人理家、处世立业的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围炉夜话》与明代洪应明撰的《菜根潭》、清代陈继儒撰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的三大奇书,此书的作者便是王永彬。


王永彬祖籍咸宁二门楼(今大幕乡井头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生于枝江市石门坎。从小随父亲在枝江经商,受到父亲以及在枝江、谷城等地经商的二门楼一伙乡亲商德商风的影响,渐渐有了《围炉夜话》的境界。

咸宁王姓祖先迫于生计的压力,便形成了出外做生意的习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前。二门楼王氏族人先后到竹溪、郧阳、公安、五峰、宜昌等地经商。咸宁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尽管因生意等原因而散居各地,但他们平日走访相助的意愿不减,并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与日俱增。这些在外地的宗亲虽然远离故土,但圈子内的人经常谈论经商之道,传诵家乡趣事。王永彬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圈子内,不可能不受到这些老乡的影响。

王永彬的父亲王卓庵在竹溪经商八年,后又移到枝江贸易,其行为和品行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刻。

王永彬的父亲二十一岁时受母亲之命外出闯江湖,来到二门楼老乡经商处竹溪,借贷40两银子做起生意。由于诚信待人,交识日众,家境渐富裕。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将家迁到枝江。王永彬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出生在枝江,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父亲的言传身教对王永彬产生深刻的影响。有几件事使王永彬终生难忘,王永彬在为父亲撰写的传略中作了记载。

第一件事:父亲十五岁时曾寄住旅舍。房主将旅舍改造,父亲在朽木中得白银一锭交给房主,又得一锭,又交房主。主人由是优礼之。父亲这种临财不苟的精神,深深刻在他心上。

第二件事:清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事,传教者劝引亲友,说世道将大变,必习教敬神祈免灾祸等语惑人。父亲劝亲友说:“百姓当守官法”,不要信奉神鬼之事。

第三件事: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其父领修枝江县西关外广济桥,每日黎明徒步督工至夜归,工匠畏其精明不敢稍懈。并时常教育王永彬,“世间无难解之事,贵在细心体贴耳。”

第四件事:其父善待亲邻。教育王永彬“某素号富有,岂无贫亲邻……如‘刻薄’,安能久享耶”。

所以,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笃,每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对于乡人,见善必赏,见过必反复规劝,一定要使其彻底改正,受到社会上的尊重。

((文字来源:《清代咸商》刘世凤 著 编辑:孟涵 实习生:徐菁 责编:陈妮娜 编审:熊鸣))